Workflow
最高跌14.8%,7家化妆品原料巨头下滑
36氪·2025-08-25 10:45

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国际化妆品原料商TOP11排名改写,陶氏化学以301亿元销售额蝉联第一,巴斯夫278.6亿元和赢创233.2亿元紧随其后,仅三家突破200亿大关 [2] - 帝斯曼-芬美意合并后排名跌至第四,被奇华顿反超,奇华顿、世索科和禾大成为TOP11中仅有的三家业绩增长企业 [2] - 亚什兰销售额21.07亿元同比下滑14.8%,与榜首巴斯夫差距约13倍,行业分化加剧 [2][3] 香精香料巨头业绩分化 - 四大香精香料巨头中仅奇华顿实现销售额与利润双增,香水与美容业务销售额175.95亿元同比增长7%,EBITDA 46.93亿元增长5% [5][7] - 帝斯曼-芬美意香水与美容部门销售额166.09亿元下滑1%,EBITDA 36.86亿元下降4%,为合并后首次双降 [9][10] - IFF日化香精香料部门销售额87.5亿元微降0.3%,EBITDA 19.65亿元下滑7.1%,德之馨销售额82.58亿元微降0.4%但EBITDA增长4.1% [12][14] 区域市场表现差异 - 四大香精香料巨头在中国、北美及拉美市场普遍承压,帝斯曼-芬美意中国区销售额41.66亿元下滑3.4%,北美区119.23亿元微跌0.8% [31] - 欧洲、中东和非洲成为增长主力,奇华顿在该区域销售额增长7.4%,德之馨有机增长13.3% [32] - 陶氏化学亚太区销售额261.36亿元下滑6%,科莱恩亚太区因中国催化剂业务下滑导致整体下降3% [33][37] 业务调整与战略转型 - 国际巨头通过裁员、业务剥离及架构优化应对挑战,赢创全球裁员2000人并重组业务板块,陶氏化学裁员1500人并出售包装粘合剂业务 [38][40] - 科莱恩以8.1亿美元收购IFF化妆品部门Lucas Meyer Cosmetics,帝斯曼-芬美意剥离动物营养与健康业务 [40] - 企业聚焦高毛利业务与新兴市场,赢创收缩非核心业务,科莱恩加速东南亚及拉美布局,IFF通过资产优化改善现金流 [43] 细分领域动态 - 高端香水成为关键增长点,奇华顿高端香水业务增长18%,帝斯曼-芬美意和IFF同样录得双位数增长 [7][12][14] - 防晒剂市场面临压力,德之馨和帝斯曼-芬美意均提及防晒过滤器业务因高基数及需求疲软导致下滑 [19][31] - 禾大消费者护理业务销售额45.7亿元增长5%,EBITDA 8.38亿元增长3.8%,为TOP11中唯一双增企业 [21][25] 行业核心挑战 - 原料商面临供不应求导致的产能不足与供大于求引发的库存积压双重困境 [25][39] - 涨价策略效果有限,巴斯夫护理化学品业务虽通过涨价实现206.49亿元销售额增长3.6%,但整体部门利润下滑9% [23] - 地缘政治、关税政策及环保法规收紧推高成本,供应链区域化调整加剧市场波动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