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揭秘七年翻番的“新存款”:贷款买港险的高杠杆游戏 收益超10%从哪里来?
第一财经·2025-08-25 23:32

产品结构与运作模式 - 香港保费融资业务本质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保单 利用保单承诺收益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获利 投保人支付10%至20%首付 剩余80%至90%资金由银行提供贷款 保单现金价值作为抵押物 [4] - 具体操作涉及三方协作:投保人签署保单后支付首期保费 凭保险公司出具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审核通过后将未缴保费转至保险公司 保单抵押给银行 [4] - 典型融资案例显示保单总保费100万美元 客户首付18.1万美元 贷款金额72.9万美元 融资杠杆倍数达5.52倍 贷款利率采用HIBOR+0.8%定价模式 [5][6] 收益测算与宣传话术 - 中介机构以"七年翻番""年化超10%收益"为宣传卖点 测算案例显示第7年退保预期净利润27.387万美元 按首日支付计算的年化收益率达21.62% [1][6] - 部分方案采用"保险+理财"组合模式 通过配置宣称年收益率6.75%的派息基金覆盖贷款利息支出 组合方案宣称8年总净收益率112% 年单利率14% [7] - 演示利率维持高位吸引客户 香港保险三层红利结构叠加后长期预期收益率超7% 近期监管调整后最高演示利率仍达6.5% 代理人常展示5%套利空间 [11] 市场热度与兴起背景 - 保费融资市场热度显著上升 部分银行出现额度紧张需排队至10月 因银行设置总额度管控 客户需先签署协议锁定名额 [8] - 业务兴起与市场环境变化相关 全球利率处于低位使港元融资成本走低 6月港元拆息(HIBOR)一度跌至0.05%以下 银行体系结余超1200亿港元 [9] - 6月保费融资年利率可低至1.3%~1.5% 与保险演示利率形成显著息差 衍生出多种"银行+保险"组合新玩法 [9] 风险因素与不确定性 - 利率波动导致套利空间收窄 案例显示贷款成本2个月内上涨超10% 若融资利率升至4%而保单回报率5% 利差将缩窄至1% [1][14] - 收益完全依赖非保证分红 保险公司最新披露分红实现率不高 若第7年分红实现率仅90% 200万港元预期价值可能降至180万港元 [1][14] - 提前退保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利率上升增加利息成本 若未能按时还款被迫退保 退保价值可能远低于已缴保费与累计利息之和 [14] 销售合规与客户投诉 - 涉及保费融资的银行投诉数量显著增长 2021年4宗 2022年34宗 2023年48宗 近期投诉集中在销售误导及偿付能力评估不严 [3][14] - 部分机构存在违规操作 要求客户多次修改财务需求分析表格以"重新确认"财务状况 贷款银行仅依据偿还月息能力评估信贷而未核实过度杠杆风险 [15] - 中介采用概念包装误导客户 将基金产品宣传为"大额存单" 未充分提示底层风险 部分客户误将月付利息视为保费缴纳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