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与运作模式 - 香港保费融资业务本质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保单 利用保单承诺收益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获利 投资者仅需支付10%至20%的首付资金 剩余80%至90%由银行提供贷款 [6] - 具体操作涉及投保人 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 投保人支付首期保费后凭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审核通过后将未缴保费转给保险公司 保单抵押给银行 [6] - 典型融资方案显示:100万美元总保费客户首付18.1万美元 贷款金额72.9万美元 融资杠杆倍数达5.52倍 贷款利率采用HIBOR+0.8%定价 [7][8] 收益表现与测算数据 - 保险代理人宣称第7年退保可实现21.62%年化收益率 第10年退保可达28.68%年化收益率 测算基于1.8%的贷款利率和完全实现的分红预期 [7][9] - 组合方案采用保险+理财模式:50万港元保单融资搭配80万港元派息基金 宣称年收益率6.75% 预期8年后总净收益率112% 年单利率14% [9] - 香港储蓄险演示利率维持高位 疫情后长期预期收益率超7% 监管调整后最高演示利率仍达6.5% 与低融资利率形成显著套利空间 [13] 市场热度与驱动因素 - 保费融资市场热度显著上升 部分银行出现额度紧张需排队至10月 银行设置总额度管控需提前签署协议锁定名额 [10] - 市场活跃度提升与港元利率环境相关:2024年6月港元拆息(HIBOR)一度跌至0.05%以下 银行体系结余暴增至1200亿港元 融资成本极低 [10][11] - 多数保费融资采用3个月HIBOR+0.8%定价 6月期间年利率可低至1.3%-1.5% 促使借钱买保险策略流行 [11] 风险因素与监管动态 - 利率波动导致套利空间不稳定:2024年8月HIBOR快速回升至2.8% 贷款成本较前期上涨超10% 而基金派息未达预期水平 [2][10] - 分红实现率存在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最新披露的分红实现率不高 预期收益完全依赖非保证分红 最终收益可能大幅低于预期 [2][15] - 香港金管局2021-2023年接获保费融资投诉显著增长:从4宗增至48宗 主要涉及销售误导 未充分披露贷款性质及虚报客户资产等问题 [16] - 监管检查发现部分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要求客户多次修改财务需求分析表格以提高财力认定 银行仅依据月息偿还能力评估信贷而未核实过度杠杆风险 [16] 客户准入与流动性约束 - 融资业务设有准入门槛:需提供与融资额等值的流动资产证明 例如20万美元融资额需对应20万美元资产证明 且需保持近3个月稳定 [14] - 银行设置隐性规则:部分要求客户账户保持最低存款 如10万港元基础要求 若存款达100万港元可享受利率降低0.5%的优惠 [15] - 提前退保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利率上升导致利息成本增加 若未能按时偿付可能被迫退保 此时退保价值可能远低于已缴保费与累计利息之和 [15]
这种“新存款”七年翻番?需要排队等额度?背后隐藏多重风险!
第一财经资讯·2025-08-25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