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包含个人养老金份额的理财产品整体规模增长迅速,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贡献增速明显低于普通账户,投资者更多是出于产品业绩表现而将其视为优质普通理财产品购买[1] - 在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的整体配置中,养老理财与养老基金所占份额非常有限,远低于养老储蓄和养老保险[1] - 养老理财发展受到三方面因素制约:销售端推动力度不足、历史收益率表现相对保险产品缺乏显著优势、投资者长期形成“重安全、轻收益”的配置观念[1] 销售渠道与激励机制 - 投资者主要通过理财顾问和主动推介的销售端接触养老产品,其中销售人员推销保险产品最积极,其次是基金,推销理财产品的力度较弱[1] - 销售方对理财产品推动不足可能受限于销售激励机制,直观体现为理财顾问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的保险产品文章最多[1] 投资者认知与偏好 -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多数人将安全视为养老储备的首要原则,倾向于将资金配置于存款与保险产品,而非有一定风险的理财产品和基金[2][5] - 投资者对目标风险型养老产品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对一站式长期投资方案如须连续投资30年的产品仍持谨慎态度,更多人偏好将养老资金恒定置于低风险水平[2] - 投资者容易忽视收益不足、无法跑赢通胀的风险,而更关注本金亏损和产品破净的风险[2] 产品业绩与竞争力 - 理财产品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收益率相对保险产品没有显著优势[1] - 理财公司普遍对自身产品竞争力抱有信心,认为当保险机构与理财公司均面临优质资产稀缺困境时,理财产品竞争力有望提升[3] - 与公募基金相比,理财公司在资产获取能力和投资策略灵活性方面具备一定优势[3] 未来发展机遇与策略 - 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是关键,让投资者体会到长期投资价值从而“拿得住、持得稳”[2] - 一只年化收益率仅比储蓄存款高出0.5个百分点的产品,在30年复利作用下,最终收益差距会非常大[2] - 理财公司应从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出发,重点评估客户可承受的净值波动范围,通过优化持有体验帮助客户感受长期投资与复利积累的积极影响[3] - 由专业机构基于客户实际需求提供科学、系统的资产配置服务,有望激发养老理财市场发展潜力[3] - 行业正探讨为每人每年1.2万元的个人养老金额度提供完整资产配置方案,建议储蓄、保险、基金、理财四个类别的具体配置比例[4] - 可借鉴海外成功做法,根据客户年龄、收入、退休时间等因素评估所需养老替代率和资金规模,提供配置调整建议并支持每年定期回顾和动态调整[4]
奇妙的“账户温差”:为何养老理财产品在普通账户更受欢迎
中国证券报·2025-08-26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