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开空调省电费——“不给中间商赚差价”骗了我们多少年?
36氪·2025-08-26 08:21
行业渠道变革冲击 - "去中间商"营销口号盛行但实际执行中仅更换了中间环节主体而非真正消除差价 [1][3] - 电商平台以"工厂直销"为卖点但自身成为新中间商并收取佣金和推广费用 [3][4] - 直播电商宣称"全网最低价"导致线下渠道价格体系混乱 [10] 经销商生存困境 - 白酒经销商单瓶高端白酒亏损100-200元 生存进入微利时代 [5] - 乳品经销商进货价高于零售价 例如蒙牛特仑苏(250ml*10盒)拿货价46元/箱低于拼多多零售价35-46元 [8] - 厂商向经销商压货导致资金链断裂 案例显示有经销商被厂家拖欠超1000万元市场费用 [8] 渠道功能价值重估 - 中间商承担物流配送/资金周转/市场开拓等职能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整体交易成本 [10][13] - 山东苹果产地价0.5元/斤经中间环节至上海终端售价5元/斤 若直销成本可能升至50元/斤 [13] - 渠道环节提供风险缓冲和服务支撑 差价本质是对劳务与风险的补偿 [13] 产业链恶性循环 - 线上低价冲击线下导致经销商抛售临期产品 形成价格体系崩坏与品牌形象受损的负反馈循环 [10] - 消费者等待折扣习惯导致新品动销困难 进一步加剧经销商资金链压力 [10] - 厂商多渠道管理缺位导致官方与非官方渠道价格冲突 [9] 商业模式本质反思 - 主流平台均未实现零差价运营 声称不赚差价的企业可能存在其他盈利意图 [13] - 渠道扁平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压缩经销商利润空间 使其处于亏损边缘 [9] - 专业分工的渠道层级具有存在必要性 盲目消除中间环节将损害整体产业链健康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