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保险+期货"模式核心机制 - 通过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性生猪目标价格保险 为养殖场兜底生猪价格 同时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进行再保险 形成风险分散闭环[1] - 核心是结合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与期货的风险对冲功能 构建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屏障[1] 模式适配性与行业接受度 - 大型生猪集团场和规模场更适合直接使用期货套保 中小养殖场更适合使用期权工具提供安全垫[2] - 保险理念在养殖行业深入人心 生猪价格保险名称直观易懂 类比车损险的保障逻辑[3] - 2022年至2023年下行周期中 自繁场 外购育肥场 二次育肥场 贸易商及饲料企业均积极参与该模式[4] 多方协同价值创造 - 解决养殖业利润锁定 保险业农险拓展 期货业壁垒突破三大行业困局[3] - 保险公司突破地域限制 推动传统成本保险向价格保险升级[3] - 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渠道发挥套保功能 间接为期货市场注入流动性[3] 实施成效与推广动力 - 交易所和地方政府专项补贴支持下 首批参保养殖场在价格波动中稳定收入[4] - 模式在养殖群体中口口相传并迅速推广 成为行业下行周期的风险管理工具[4] - 非洲猪瘟后持续下跌行情中 该模式承载养殖场持续经营希望[4] 现存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 保费负担较重 养殖成本每斤6至7元时 每斤约0.2元保费造成压力[5] - 期货市场并非总能提供溢价空间 盘面价格仅高出市场0.2元时参与意愿低[5] - 交易所"农保计划"提供品种补贴 区域补贴 并引入贸易商 银行 地方政府多方协同[5] - "银期保"模式整合收入保险 基差贸易 银行贷款 政府补贴和二次点价等实践[5] 未来发展方向 - 探索"保险+期货+信贷"组合解决融资难题[6] - 开发"非洲猪瘟专项险"应对突发疫情[6] - 风险管理工具普及推动养殖行业迈向更稳定发展[6]
“保险+期货”有效破解三个行业的困局
期货日报网·2025-08-26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