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核心观点 - 科研生产力层级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已高度固化 从底层逆袭至顶层的概率低于1% 从顶层跌落同样罕见[1][3][6] 研究样本与方法 - 研究覆盖38个OECD国家 追踪320,564名资深科学家 样本占全球符合条件科学家的近八成[2] - 选取标准包括持续发表论文至少25年 职业生涯总产出不少于10篇 覆盖16个主要学科[2] - 将职业生涯划分为早期(第5-14年) 中期(第15-24年) 晚期(第25年及以后)三个阶段[4] - 根据期刊声望加权论文产出 将科学家分为人数相等的10个生产力等级[4] 生产力层级稳定性 - 职业中期跻身顶尖10%的学者中 超过80%在早期已处于生产力最高的前三个等级[4] - 具体分布:52.39%来自第10级 20.94%来自第9级 10.33%来自第8级[4] - 早期处于最低第1级的学者 中期逆袭至第10级的概率仅0.51% 1-3级合计占比仅2.2%[5] - 从中期到晚期 底层上升至顶层的概率从0.51%升至1.36% 顶层跌落底层的概率从0.26%升至0.69%[6] 差距形成机制 - 早期成功通过信誉循环机制决定后期成就:高质量论文→信誉积累→研究经费→优质资源→更多高质量论文[7] - 顶尖研究机构平台效应显著 前200机构工作使成功概率提升30%到50%[8] - 团队合作是重要加速器 数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每增加一个合作者 成功概率提升25%到40%[8] - 性别因素影响显著 男性科学家进入顶尖行列概率高于女性 生命科学领域差距超一倍[9] 学科差异分析 - 社会科学领域流动性略高于STEMM学科 底层跃升顶层概率分别为3.13%和2.22%[10] - 商学流动性最高 顶尖学者保持高位比例47.55% 底层维持低位比例26.38%均为各学科最低[10] - 数学和物理学顶尖地位最稳固 中期到后期保持顶端比例分别达57%和60%[11] - 化学和物理学底层停滞严重 超过40%早期最低谷学者中期仍无法摆脱困境[12]
学术界的阶层固化,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虎嗅·2025-08-26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