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政策框架与目标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旨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并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2]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建成配额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协同的碳定价机制 [3] - 碳市场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扩展至汽车、钢铁等相关行业,标志着从试点探索转入全面建设阶段 [3] 汽车行业纳入碳市场的直接影响 - 汽车行业纳入碳市场将促使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通过新能源汽车体现减排降碳价值 [3] - 汽车供应链上游材料成本有望优化,因钢铁、铝等基础材料占原材料成本50%以上,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将倒逼企业采用低碳工艺 [3] - 钢铁企业通过加大废钢采购、改进电炉炼钢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更低碳原材料选择 [4] 碳资产管理与交易机制 - 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为碳资产管理关键工具,企业可通过节能改造、新能源技术应用量化减排量并交易 [5] - CCER可用于抵消碳排放配额不足或出售变现,例如特斯拉通过出售碳积分获得15.8亿美元收入 [7] - 双积分政策与碳市场协同发展,允许车企通过碳资产交易平衡积分需求,降低减排成本 [7] 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强化 - 纯电动车生命周期碳足迹较传统燃油车低37.8%,主要因使用阶段零排放且电力生产可再生化趋势 [6] - 碳配额收紧使燃油车面临碳排放成本上升(包括配额购买费用及罚款),成本转嫁消费者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凸显 [6]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迭代加速(动力电池、电机、自动驾驶等),提升性能与用户体验 [7] 供应链绿色转型与国际合规 -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电池碳足迹可追溯且2027年达限值,推动国内供应链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 [8] - 电池企业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可再生能源生产、低碳原材料、流程优化)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8] - 车企构建全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实现供应链碳排放透明化管理,提升出口车型绿色溢价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9] 行业竞争逻辑重构 - 碳市场推动产业竞争从规模与成本优势转向低碳技术、绿色品牌与全球合规能力综合比拼 [9] - 汽车业有望从碳减排跟随者转变为碳中和引领者,在绿色转型中重塑竞争优势 [10]
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汽车业带来哪些利好?
中国汽车报网·2025-08-26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