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链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撑作用 - 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了激光雷达、芯片、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供应链,这些部件性能提升且价格降低,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成熟且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1][3][7] - 激光雷达价格从十年前的8万美元(64线)降至当前千元人民币级别,速腾聚创累计交付100万台车载激光雷达并获133款车型定点,禾赛科技累计出货137万台激光雷达 [3] - 汽车产业竞争推动供应链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化,激光雷达在机器人成本占比显著降低,成为必要的安全器件 [1][4] 激光雷达技术迁移与机器人应用 - 汽车级激光雷达技术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速腾聚创与宇树科技、越疆等全球超20家机器人公司合作,禾赛科技为星动纪元提供3D激光雷达部件 [4] - 机器人对感知能力要求高于汽车,需精准距离测量和物理互动能力,激光雷达通过TOF原理实现精确测距 [4] - 激光雷达在中国已形成全球竞争优势,国外企业无法与中国供应链体系竞争 [9] 芯片技术协同与计算平台扩展 - 汽车智能化推动芯片需求增长,地平线基于远征系列芯片推出HSD辅助驾驶系统,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处理 [5][6] - 地平线定位为机器人时代的计算平台(Wintel模式),其芯片已应用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青龙机器人 [6] - 中国芯片企业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领域已满足基本需求,电动智能车芯片数量远超燃油车 [6]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2024年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关键年份,智元机器人年内计划交付数千台(1月已量产下线1000台),宇树和智元中标中国移动采购项目 [9][10][11] - 商业化验证需单一场景部署超1000台机器人,通过数据收集和需求迭代实现场景闭环 [11] - 硬件存在明显短板:缺乏高精度触觉传感器、电池容量不足(续航约2小时)、温度适应性差(未达车规级-40℃至85℃标准),防水防尘等级待提升 [11] 中美机器人产业竞争格局 - 美国优势在于高性能芯片和大模型技术,中国优势体现为完备产业链和低制造成本 [9] - 德国和日本缺乏人工智能人才,中国在无人机(大疆)、扫地机器人(追觅、科沃斯、石头科技)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9] - 中国制造业迭代速度快,富临精工电关节总成两年内迭代四代,持续优化轻量化和负载能力 [11] 产业链协同与未来展望 - 汽车产业持续推动激光雷达、芯片、电池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将长期受益于该供应链体系 [12] - 中国汽车产业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其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低垂的果实" [7][12]
中国机器人:汽车的后浪 | 海斌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