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韩双边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互嵌,成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新压舱石,合作领域覆盖农业、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并在外部环境波动中展现出韧性和增长潜力 [1][9][13] 农业合作 - 韩国农产品进口态度转变,从保守转向积极,尤其依赖中国进口解决供应短缺,例如大白菜90%来自中国进口,其他主要品种包括大葱、生姜、辣椒、土豆、萝卜和大米 [2] - 山东出口蔬菜制品表现突出,2025年1-7月出口泡菜等蔬菜制品18.2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泡菜出口韩国占比超90% [3] - 青岛泡菜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拥有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年出口韩国泡菜20多万吨,并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提升效率,机器人码垛效率达10吨/小时,为人工十倍 [3] - 韩资企业加大对中国农产品加工投入,例如重庆酉阳茶油与韩国化妆品技术合作,推动高附加值终端品牌开发,开辟高端出海路径 [4] 贸易表现 - 韩国出口呈现复苏迹象,2025年7月出口额同比增加5.9%至608.2亿美元,连续两个月增长,其中对华出口110.5亿美元,超过对美出口103.3亿美元 [1] - 上海与韩国贸易关系紧密,2024年进出口贸易总值达2148.3亿元,同比增长6.6%,韩国在沪新设企业233家,实际使用外资1.83亿美元 [8] 科技合作 - 中韩科技合作覆盖新能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领域,双方优势互补,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具有市场规模优势,韩国在储能技术、氢能研发和生物制药具有技术优势 [7] - 合作案例包括LG集团在上海的技术对接会,韩方表达深化低碳转型和科技合作意愿,特别是在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领域 [8] - 三星电子在华投资显著,西安NAND工厂月产能达25万片晶圆,占其全球总产量40%,计划今年引进新设备进行工艺升级 [12] 产业链与供应链 - 中韩产业链深度嵌合,合作涵盖半导体、汽车和文化旅游等领域,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 [9] - 江苏省成为中韩合作先锋区域,聚集三星电子、SK海力士、起亚汽车和LG新能源等企业,中韩盐城产业园吸引近400家韩资企业入驻 [12] - 动力电池产业合作深化,SK On在江苏盐城建设的动力电池工厂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工厂,且投资回报最高 [12] 外部环境与共识 - 美国关税政策加剧全球贸易动荡,但中韩通过高层接触和智库沟通形成新共识,共同反对保护主义,维护供应链稳定 [6][10] - 双方认为合作利大于弊,尤其在自由贸易协定和RCEP框架下,为东北亚经济融合提供新机遇 [9][11]
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韩经贸逆市开创新格局
第一财经·2025-08-26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