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启动与建设进展 - 江门中微子实验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构想 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 2015年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 2021年12月完成实验室建设并开始探测器安装 2024年12月完成探测器主体建设并启动灌注工作[8] - 项目在45天内完成超过6万吨超纯水灌注 液位差控制在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 随后历时半年精准注入两万吨液体闪烁体至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内[8] - 超纯水与液体闪烁体满足超高洁净度、透明度和极低放射性本底等特殊要求 探测器灌注完成后立即进入正式运行取数阶段[8] 技术规格与结构设计 - 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达两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 置于地下700米处44米深水池中央 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支撑35.4米有机玻璃球、两万吨液体闪烁体及超4.5万只光电倍增管[9] - 探测器配备两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和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 协同探测中微子与液闪作用产生的闪烁光并转换为电信号[9] - 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后期可升级为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装置[9] 科研目标与性能表现 - 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可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 以前所未有精度测量能谱[5][6] - 首批数据显示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 将解决中微子质量排序问题 并提高6个中微子振荡参数中三个参数的精度[5][6] - 开展太阳、超新星、大气和地球中微子前沿研究 开启对不活跃中微子和质子衰变的搜寻[6] 国际合作与团队构成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 合作组涵盖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700名研究人员[9] - 国际团队贡献液体闪烁体探测设施专业知识 推动技术达到极限边界[9]
地下700米捕捉宇宙“幽灵粒子”
南方都市报·2025-08-27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