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社交平台出现以高收益和低门槛为诱饵的“新存款”宣传 实则为经过包装的保费融资旧模式 该模式利用杠杆放大潜在回报但同时也放大风险 且宣传过程中普遍存在风险提示缺失和信息误导问题 [2][3][4] 宣传手法 - 采用高收益8.5%年化、低门槛22万撬动百万资产及央企银行双重背书的话术模板吸引投资者 [2][3] - 部分视频中出现保底收益和稳赚不赔等绝对化表述 在调查的20余条内容中仅两条以小字标注投资风险 [3][4] - 将保费融资类比为购房贷款 声称仅需支付20%-30%保费即可通过保单质押获取银行贷款并赚取升值收益 [4] 产品实质 - 所谓新存款实为保费融资旧模式 即投保人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保单并将保单权利抵押给银行 银行从保险利益中优先扣除贷款本息 [4] - 该模式通过杠杆效应提升潜在回报 但同时也放大潜在亏损 例如提前退保可能导致损失被放大3-5倍 [5] - 保费融资并不构成保险合同的一部分 保险公司并非合约方 实际由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导销售 [6][7] 销售渠道 - 社交平台博主以储蓄规划师等身份引流 以了解需求为由收集用户预算和年龄信息 随后转移至私下渠道提供一对一服务 [6] - 理财顾问服务热情与客户资金量直接挂钩 50万元以上投资者可获得详细产品讲解和全程协助 而10万元以下预算则被冷淡对待 [6] - 销售方自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 声称推荐经过严格筛选的保险公司产品 但在被问及风险时避而不谈 [6][7] 行业监管与风险 - 香港金融管理局2024年曾发布警告 提示保费融资风险并公开三类典型投诉案例包括信息误导、收益承诺失实和负担能力评估造假 [8] - 业内专家指出保费融资需6万美元以上资金和6年以上期限 普通消费者需仔细研读保单条款与贷款协议 避免作为短期投机工具 [7] - 在低利率环境下保单收益率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套利空间有限 且存在贷款利率浮动、汇率波动及保单分红实现率等未披露风险 [4][5]
“新存款”年化8.5%?实为保费融资“换皮”
南方都市报·2025-08-27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