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肥药进入卸妆元年
36氪·2025-08-27 07:31

行业热度与资本动态 - 口服小分子GLP-1减肥药因成本低和患者依从性高成为行业竞争焦点,默沙东引进翰森制药临床前药物支付1.12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9亿美元里程碑款 [1] - 资本推动减肥药估值攀升,美股生物技术公司Metsera上市首日股价暴涨近50%,市值超34亿美元,成立仅3年 [1] 临床数据与市场反应 - Viking口服GLP-1药物VK2735二期临床13周减重13.1%,但三期临床高剂量组减重12.2%且38%患者因副作用退组,需2-4倍剂量才能接近竞品效果,股价单日暴跌42% [5] - 礼来小分子GLP-1药物Orforglipron三期临床72周减重11.5%,不及二期36周11.2%的效果,且落后于口服司美格鲁肽64周13.9%的减重数据,股价单日暴跌14.14%,市值蒸发近千亿美元 [5][6] - 辉瑞因1例潜在药物诱导肝损伤案例取消Danuglipron研发,尽管其1期临床达到药代动力学目标并确认有效剂量 [8]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早期临床数据因样本量小、患者配合度高易呈现优异结果,但大样本临床会暴露疗效缩水和安全性问题 [7][8] - 诺和诺德因下调2025年销售额增幅指引从13%-21%至8%-14%,股价单日暴跌21.8% [8] - 小分子药物存在安全性盲盒风险,多肽药物因源于内源性物质安全性更可控 [15] 国内企业现状与风险 - 国内超10种GLP-1/GIP药物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凭借早期数据获得融资和大额交易,但需面对从动物到人体临床的预期下调 [10] - 本土企业多采用借鉴式策略,基于礼来Orforglipron或辉瑞Danuglipron等分子进行结构改造突破专利,但原分子已因肝毒性问题退市,存在安全性隐患 [11][14]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从狂热走向成熟,药企聚焦减重增肌、长效剂型等创新方向 [15] - 企业需跨越动物模型到万人临床试验的数据鸿沟,并在安全性、疗效及依从性上建立壁垒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