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圳“超级口岸”45年进化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27 11:33

记者丨张晓慧 编辑丨孙超逸 工作日清晨,一辆香港地铁东铁线徐徐驶进罗湖站,拎着小推车的香港市民蜂拥而出,与背着双肩包前 往香港上班的深圳上班族逆向而行。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60年代,载有鲜活食品的"三趟快车"亦是从此处的罗湖桥驶向香港境内,为香港市民 带去来自上海、武汉、郑州的物资。 罗湖口岸连同其它几座坐落在深港边境的口岸,就如同大树上的年轮一般,一圈圈镌刻下深圳与香港和 国际深度接轨的痕迹:曾经的边陲口岸已成为年客流量破亿人次的"超级枢纽";供港鲜活产品的"生命 线"已然跃升为全球资本、技术、数据呼啸而至的"第一落点"。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的历史坐标回望,深圳口岸数量已从改革开放前的两个增加到现在的16个一 类口岸,实现海陆空全部覆盖;其功能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门户",而是成为深圳制度创 新、产业跃迁与城市能级提升的"计量器"。 潮起:口岸丈量深港融合新宽度 1950年,一块"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的牌子挂在深圳河岸边的一间木板屋上,其不远处仅30 多米长的罗湖桥一头连着深圳一头连着香港,是两地交往的必经之路,也从头见证了深圳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稼先、华罗庚、郭永怀等多位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