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核心规划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1] - 设定明确发展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到2030年应用普及率超过90%;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阶段[1] - 战略将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国际合作六大领域全面发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2] 战略重点发展领域 - 科技领域:加快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创新,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2] - 产业领域:将人工智能嵌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环节,培育以AI为底层逻辑的“智能原生”企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2] - 消费与民生领域: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一代终端普及,赋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形成智能学伴、健康助手等新型服务模式[2] 基础支撑体系建设 - 夯实基础支撑包括强化大模型研发和智算中心建设,完善数据供给与产权保护,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2] - 推动开源生态繁荣,培养复合型人才,健全金融、法律和伦理框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发展[2] 深圳作为“人工智能+”战略前沿阵地 - 深圳聚焦算力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率先探索“人工智能+”落地路径[3] - 在算力方面推进“鹏城云脑Ⅲ”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建设,预计2026年全市实时可用算力规模突破80E FLOPS[3] - 产业目标提出到2026年AI企业突破3000家,独角兽超过10家,打造万亿元级AI终端产业,推动百款以上AI终端进入市场[3] 深圳AI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企业总量达7.4万家,新增逾1.4万家[6] - 代表性企业覆盖硬件、零部件、算法等关键环节,展现出全链条竞争力,如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乐聚5G-A人形机器人、越疆六足仿生机器狗、元象信息MoE大模型[6] - 应用场景加速拓展,机器人从工业制造拓展至科研、商业、服务、家庭等多元场景,规模化效应初显[7] 产业资本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近四分之一,早期融资占比较高,显示资本对前沿创新的长期看好[7] - 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10家以上百亿级企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6] - 政策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攻克卡脖子技术,扩大应用场景,优化创新生态,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7]
国家级“AI+”行动意见出台,深圳如何推动“AI+”落地
南方都市报·2025-08-27 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