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直播间的光,掩盖“围猎”未成年主播的恶
中国青年报·2025-08-28 06:42
行业监管漏洞 - 部分MCN机构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主播完成实名认证以规避平台管制 [1] - 运营人员教唆未成年人使用低俗话术并放任观众骚扰行为 [1] - 司法救济滞后于现实损害 需建立防患于未然的制度屏障 [2] 企业经营乱象 - MCN机构以"高保底"和"做网红"承诺诱骗十四五岁农村女孩签约 [1] - 公司通过霸王条款套牢未成年人 企图以高额违约金牟利 [1] - 行业考核导向存在缺陷 平台下压的流水/活跃度/拉新量指标迫使中小MCN突破经营底线 [1][2] 平台责任缺失 - 平台仅在违规后封号 未在实名审核/技术风控/日常监测方面形成有效机制 [2] - 平台以流水和活跃度为单一考核标准 导致部分公司不择手段追求低质流量 [2] - 需建立与监管部门的联动机制 完善身份冒用和代签名漏洞的防范措施 [2] 行业生态治理 - 需调整激励机制减少对低质流量的依赖 避免行业为追逐业绩持续拉低底线 [2] - 对违规机构应建立惩戒和市场禁入机制 使违法成本远高于收益 [2] - 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有利于直播行业蓬勃发展 需多方共同构建保护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