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驱动高校治理变革的四维路径
新华日报·2025-08-28 07:57

核心观点 -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载体 需通过价值引领 课程创新 管理变革和数字赋能四维度系统性突破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 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6] 价值重塑 - 确立创新至上理念 将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置于战略核心 推动高校治理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2] - 强化融合共生理念 打破学科与产业壁垒 强化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 发展现代产业学院 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圈[2] -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赋予学生发展自主权 落实教师发展 培养兼具科技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2] 课程重构 - 课程内容前沿化 融入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前沿知识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计跨学科问题解决型课程[3] - 课程结构融合化 构建灵活深度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发展微专业和辅修项目 提升实践环节比重 推动学做创深度融合[3] - 课程教学个性化 贯彻OBE教育理念 明确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等核心能力培养 推广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3] 管理革新 - 推进敏捷化组织架构调整 实施校院两级放权改革 建立矩阵式任务型团队 打破专业壁垒 实现资源高效聚合与灵活配置[4] - 深化多元化评价机制改革 破除五唯痼疾 建立分类多元发展评价体系 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维度 引入社会贡献度和产业服务能力新指标[4] - 优化效能化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战略绩效导向资源动态配置机制 推动资源向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领域集聚 构建校级共享平台 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协同创新[4] 数字赋能 - 夯实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和物联网设备 实现教学空间和设备运行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6] - 深化一体化数据治理应用 建立校级统一数据中台 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融合 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成长轨迹进行精准画像[6] - 构筑韧性化安全伦理屏障 加强师生数字素养与信息安全教育 健全数据隐私保护和伦理审查机制 确保数字治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