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报告中的一种新岗位形态
36氪·2025-08-28 08:09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首次将"智能代理"定义为创新型工作形态 标志着政府正式承认AI作为劳动市场的正式角色 [1][2][3] - 政策主动设计新秩序 为智能代理预留就业市场位置 区别于欧美侧重伦理风险监管的路径 [4][12] - 2025年时间点选择基于技术门槛降低与就业结构压力叠加背景 [4][10][13] 技术演进与产业应用 - 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快速进展 使小团队能用现成模型搭建实际工作场景的智能代理 [5][6] - 智能代理已在代码编写、文案创作、市场调研、流程审批等岗位实现稳定应用 [7] - 企业服务平台(钉钉/飞书/企微)从工具型向"Agent+聊天指令"模式演进 实现跨工具数据自动串联 [17] 劳动市场结构变革 - 就业市场呈现"少数人凭借AI效率翻倍 vs 大量中间岗位被挤压"的两极分化态势 [10] - 智能代理可能被纳入企业用工统计 影响社保和税收计算方式 [3][24] - "超个体"模式兴起:一个人携带多个智能代理形成强化工作单元 设计师等岗位工作模式重构 [22][23] 企业组织形态创新 - 智能原生企业出现:以"人机混合团队"为基本单元 创业公司用5-6个代理替代传统数十人业务规模 [19] - 行业边界被重新定义 人力密集型壁垒因代理普及被打破 [20] - 企业竞争维度转变为"人才+代理组合"的综合能力比拼 [20] 国际合作与制度竞争 - 中国选择主动定义劳动市场新秩序 与美国强调立法伦理、欧盟实施《AI法案》限制的路径形成差异 [12] - 制度竞争成为新维度:技术算力之外 更比拼制度对智能代理新物种的容纳能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