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人工智能+北斗”的武汉实践
长江日报·2025-08-29 08:32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达339亿元 同比增长31% 成为中部最大产业集聚区[3] - 2024年产业规模达640亿元 同比增长14.3% 2025年有望突破800亿元 2026年冲刺千亿规模[8] - 开放道路里程超3379公里 覆盖面积居全国首位[11] 技术创新突破 - 梦芯科技逐梦系列芯片尺寸降低50% 功耗降低40% 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 支持全球6大卫星导航系统[4][5] - 近三年突破10余项卡脖子技术 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达国际领先水平[5] - 专利授权量超5600件 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5% 其中70%涉及人工智能技术[6] 产业链生态建设 - 集聚300余家北斗企业 含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5家上市企业 覆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位置服务全链条[8] - 光谷北斗产业园集聚200余家企业 新洲"星谷"形成星箭研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产业链[8] - 投资3.8亿元建设珞珈创新港产业园 目标吸引百家上下游企业[8] 应用场景落地 - 农业领域实现厘米级定位 每亩农田减少化肥使用量20%[7] - 智能驾驶领域数百台自动驾驶车辆常态化运营 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10][11] - 无人机物流航线10余条 调货时间缩短至20分钟 智慧农场水稻增产近20%[11] 战略发展定位 - 武汉被列为北斗产业发展5大热点区域之一 目标成为全球时空智能创新策源地[11][12] - 规划推动80个北斗产业应用项目 与AI大模型/5G/室内定位技术融合赋能工业升级[9][11] - 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赛道拓展"AI+北斗"应用空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