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夜班》揭示的护理行业现状 - 电影《夜班》通过主角弗洛莉娅的夜班经历,真实描绘了护士在满员且人手短缺的病区超负荷工作的场景,例如一名护士需照料26位病人[1] - 影片展现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包括输液、给药、清理、记录与安抚病人,以及在高强度压力下可能出现的医疗差错,如混淆病人止痛药[1] - 导演佩特拉·沃尔普将片名定为"Heldin"(女英雄),旨在赞颂护理工作中蕴含的勇气与牺牲,并批判其社会价值被长期低估的现象[3] 全球护理人力危机数据 -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显示,按目前趋势推算,至2030年全球护理人力缺口约为450万[5] - 国际护士理事会基于疫情后情景测算指出,若干预不力,全球可能面临多达1300万名护士的短缺规模[5] - 护理人力危机被描述为"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可能导致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等候时间延长,甚至危及公共卫生体系的稳定[5] 护理工作的性别与薪酬问题 - 护理行业从业者主要是女性,在许多国家,80%的护理人员都是女性[4] - 美国护理支持与服务人员时薪中位数仅为13.5美元,其中家庭护理和个人护理员时薪低至11.5美元[8] - 薪资微薄导致近20%的美国护理工作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逾40%需依赖公共援助维持生计[8] “英雄”叙事背后的系统性困境 - “英雄化”的叙事掩盖了系统性问题,强化了社会对护理人员“无私奉献”的想象,使其改善待遇的诉求面临道德压力[6] - 这种叙事将护理者神化为可以不眠不休的角色,反而令其不堪重负,导致倦怠乃至离职,形成恶性循环[6] - 在英国、德国等地,护士以"我们都是弗洛莉娅"为标语走上街头抗议,要求获得合理薪酬和工作条件,而非被当作透支健康的“英雄”[6] 护理劳动的经济价值与隐形性 - 高收入国家无酬照护劳动的经济价值可达GDP的约50%,低收入国家甚至接近80%,但这些投入未被充分纳入官方统计[7] - 在医疗系统中,护士、护理员、护工等基础队伍常被忽视,美国医疗支持类从业者约530万人,但其待遇和地位与价值严重倒挂[8] - 护理劳动力集中了女性、少数族裔、移民等易被忽视的群体,她们承担繁重任务,却常被当作低技能廉价劳力对待[9] 移民护理员的边缘化处境 - 欧美国家通过“全球看护链”输入他国女性劳动力填补照护缺口,例如英国、德国养老院依赖东欧女性护工,美国家庭护理大量雇佣拉美、菲律宾移民[13] - 这些移民护理员常因种族、国籍与性别被边缘化,拿着最低工资,缺乏合法身份和劳工保障,犹如“借来的身体”支撑发达国家福利体系[13] - 菲律宾裔导演伊莎贝尔·桑多瓦尔的影片《通用语言》讲述了非法移民护理员在承担亲人般照料角色时,却难以获得身份安全感的现实[13] 行业改革措施与政策动向 - 美国加州在2004年立法规定医院“护士:患者”比例,纽约等地在疫情后要求医院设立临床人员配置委员会,制定严格人员配置计划[16] - 2023年WHO欧洲会议通过《布加勒斯特宣言》,呼吁各国从改善招聘留任、强化人才供给、优化能力绩效等五方面弥补护理人力危机[17] - 英国2023年爆发全国护士大罢工,要求政府加薪并补足人手,德国正酝酿新立法加强对护理行业的投入[15] 社会观念与价值重估 - 传统观念将护理工作视为“女性工作”或“奉献”,导致薪资低、地位低,需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引导扭转偏见,提升社会认同[18] - 护理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其专业素养不亚于医生,重新定位其专业价值有助于在政策上赋予更高待遇[19] - 经济学家指出,市场经济倾向于低估“情感劳动”的价值,但这些劳动对社会福祉至关重要,应得到认可与补偿[19]
《夜班》:谁来照顾照护者?
虎嗅·2025-08-29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