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 3D打印(增材制造)以数字模型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构建物体,相比传统制造具有设计自由度高、材料利用率超95%、研发生产周期短等优势 [1] - 按应用分为工业级(万元级,用于航天航空、医疗器械等)与消费级(千元级,用于玩具模型、教学等)[1] - 工艺包含粉末床熔融、立体光固化等七类,适配聚合物、金属等多种材料 [1] - 全球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起步稍晚,2017年后政策推动加速,高校为早期研究主力 [1][14] 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93.30亿美元,下游应用前三为汽车制造、消费电子、医疗器械 [1][5] - 中国市场规模约415.00亿元,以工业级为主,前三应用为航天航空、汽车制造、医疗器械 [1][5] - 预计2027年中国工业级市场规模将突破155亿元 [1][5] - 技术与材料突破推动行业向消费级渗透,消费级设备销量呈增长趋势 [1][5] 应用领域潜力 - 航空航天领域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7.70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282.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6.13% [1][7][49] - 医疗健康领域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17亿美元,中国作为亚太最大医疗消费国潜力大 [1][7][50] - 汽车制造领域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33.60亿美元,轻量化需求助推渗透 [1][7][55] - 消费电子领域钛合金与3D打印结合成新趋势,助力产品轻量化 [1][7][57] - 机器人领域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15亿美元,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将加速渗透 [1][7][67] 技术分类与优势 - 增材制造相比减材制造和成型制造具有材料利用率高、设计自由度高等优势 [15][21] - 消费级精度±1mm,工业级精度±0.2mm,价格分别为千元级和万元级 [25][26] - 材料涵盖热塑性塑料、热固性聚合物和金属等,适配不同打印工艺 [28][29] 产业链与区域分布 - 产业链上游包括打印材料、核心零部件和辅助系统,中游为设备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 [31][32] - 2024年全球市场北美地区营收占比36%,占据主导地位 [33][34] - 中国市场规模中打印设备和打印服务营收占比分别为55%和21% [33][36] 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驱动下游应用持续拓展 [1][37] - 工业级与消费级双轮驱动,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1][5] - 个性化需求和成本下降助推消费级渗透率提升 [37][43]
3D打印(增材制造)行业专题报告:工业消费双驱动,多领域仍有海量空间
搜狐财经·2025-08-30 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