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避险“大军”扩容:衍生品工具助力上市公司稳定经营
中国证券报·2025-08-30 10:21

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参与规模 - 2025年前7个月1383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套期保值公告 同比增长15.7% [1][2] - 提及汇率、利率、商品价格风险管理的公司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3%、16%、13% [2] - 80%的上市公司在公告中提及汇率波动风险 利率风险关注度增速显著高于其他风险类型 [2] 行业分布与品种偏好 - 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套期保值主力 覆盖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3] - 铜、铝、钢材、碳酸锂、白银期货为热门套保品种 碳酸锂期货提及公司数量显著增加 [2] - 2024年新上市瓶片期货已被6家上市公司用于套期保值操作 [2] 套期保值实践成效 - 金龙鱼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合计盈利58亿元 [4] - 浙商中拓通过期现结合实现基差收益3.82亿元 [4] - 道道全相关套保项目实现损益约1.9亿元 南钢股份现货与衍生品盈亏相抵后盈利1483.33万元 [4] - 物产中大商品及外汇套保在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合计反映20.62亿元 [4] - 厦门象屿同类项目合计反映6.14亿元 [5] 业务实践特征 - 专业团队建设与制度流程完善是盈利基础 期现一体化优势显著 [5] - 上市公司主动组建团队 将套保纳入经营重要环节 效果评估更科学 [3] - 2024年起实施新披露规则 要求合并披露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损益 [5] 业务推进建议 - 建议按"先内后外、先虚后实、循序渐进"原则推进 [7] - 需做好顶层设计 搭建专业团队并建立完善制度流程 [7] - 操作阶段采取"稳扎稳打、小步快跑"策略 从核心风险或优势品种开展试点 [7] - 需提高衍生品认知 参加专业培训 建立内控制度防止套保变投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