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脑机接口技术正从科幻走向现实,Neuralink已在少量患者中完成开颅植入,重点尝试恢复因瘫痪或神经疾病丧失的运动和语言功能,并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展言语皮层实验以解码"意图语言" [1] - Synchron通过微创血管内植入方式让瘫痪患者用脑信号控制外部设备,已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安全性和部分日常功能恢复 [1] - 植入设备目前可稳定使用一至两年,但要突破三年以上仍有挑战,电极放在脑硬膜外寿命更长,而放在头皮上信号质量较弱 [9] 技术应用方向 - 主要应用方向包括运动补偿和康复(如控制假肢)、言语功能恢复(帮助失语患者)、认知增强及情感支持 [9] -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可治疗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通过电刺激大脑"奖赏中枢"精确控制幻觉程度达到治疗目的 [8] - 未来应用场景将拓展至养老领域(老年人需求协助)、运动康复、认知康复、情感支持以及文化娱乐,情感和娱乐领域主要采用非侵入或可穿戴方案 [15] 技术路径与瓶颈 - 技术路径包括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目前谈不上孰优孰劣,未来若脑机接口"节点"足够多可能实现无时无刻连接 [11] - 当前最大挑战同时存在于硬件和软件层面,材料科学使电极越来越小柔软(记录通道数从几百提升到上千,未来可能达上万),但数据解析需要依赖人工智能 [10] - AI进步速度远快于材料科学,模型能力可能百日内翻倍,而材料改进通常每年仅有百分之一增量,未来突破更大程度取决于AI [10] 人机协同与伦理边界 - 脑机接口核心定位是以修复与辅助为主的技术探索,而非"超人化"捷径,意识上传或数字永生现阶段完全不可能实现 [2][4][7] - 技术可实现有限"外挂"能力如记忆增强(提示阿尔茨海默患者熟人信息)、计算外挂、认知外挂和行为控制外挂,提升效率但不制造超人 [8] - 脑机接口可作为人机沟通介质,直接传递意图给机器(如"想吃苹果"的完整指令),与传统逐步控制方式存在本质差异 [13] 中美研究进展与时间表 - 中美两国在脑机接口领域处于"并跑"状态,中国在无创和半侵入式研究更领先,美国在侵入式研究方面更强 [16] - 技术成熟时间预计缩短至15到20年内,但当前植入设备寿命仍以年为单位,最长案例仅维持几年,马斯克宣称设备可稳定工作一年但实际上三个月电极就会部分脱落 [17][18]
清华教授高小榕:大脑的未来,或许没有那么科幻
36氪·2025-08-31 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