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股整体表现 - 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涨幅居前,阿里开盘一度涨超18% [2] - 工业富联市值超越比亚迪跻身万亿俱乐部,寒武纪股价曾超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中芯国际股价创历史新高 [2] - 科技股今年整体上扬,腾讯股价站上600港元/股创4年新高,阿里港股今年涨幅超60% [2][3][4] AI驱动的市值重估 - 工业富联借AI服务器实现市值跃升,半导体板块崛起源自AI算力需求爆发 [2] - 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同比增长,驱动云业务增长26% [3] - 寒武纪近一个月股价翻倍,中芯国际8月累计上涨超28%,工业富联当月涨幅超55% [5] 行业结构变迁 - 信息技术行业市值占比从2016年不足8%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19%,成为第二大行业 [7] - 市值前50企业中科技企业数量从2016年8家增至2025年16家,占比从16%提升至32% [7] - 半导体企业崛起,工业富联、中芯国际、寒武纪进入市值前30名,科技股组成从互联网向硬件转型 [9] 企业排名变化 - 腾讯保持市值排名第一,阿里巴巴从2016年未列前五升至第五 [10] - 比亚迪从2016年第60名升至第14名,网易从第34名升至第25名 [10] - 中芯国际从五年前80多名提升至第32名,寒武纪从2020年第321名跃升至第29名 [5][10] 技术实力突破 - 中国与美国同属AI第一梯队,差距从2023年22分缩小至2024年近20分 [11][12] - 中国成为全球开源开放重要推动力量,2025年实现开源大模型群体性突破 [12] - 中国互联网公司储备足够高端GPU支持9-12个月AI发展,国产芯片设备商受益本土化进程 [14] 资本投入与收益预期 - 腾讯、阿里等厂商2024年资本开支激增,预计2025年中报起国产AI产业链业绩释放 [14] - AI年化营收机会约1.5万亿美元,是目前年5000亿美元资本支出的三倍 [15] - 算力景气度爆发带动算力卡、光通信、PCB、液冷等细分领域成长机会 [16] 细分领域机会 - 算力需求从训练侧转向推理侧,推动IDC建设需求增加,利好光模块与边缘计算芯片 [13] - A股在半导体设备、操作系统国产化及智能驾驶、工业软件等应用场景具深度布局优势 [16] - 人形机器人走向量产,无人驾驶、eVTOL等新兴硬件领域有望放量成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