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夜班》揭示的护理行业现状 - 电影《夜班》通过主角弗洛莉娅的夜班经历,真实描绘了护士在人员短缺情况下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例如一名护士需照料26位病人[1] - 影片情节反映了护理工作的恶性循环:超负荷运转导致疲劳出错,同事因病假使剩余人员工作量加倍,形成持续压力[4] - 导演佩特拉·沃尔普指出,“英雄”称号背后是护理劳动被长期低估和矮化,这项工作复杂且情感负荷沉重,却在社会中严重贬值[3] 全球护理行业的人力危机 -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显示,按目前趋势推算,至2030年全球护理人力缺口约为450万[4] - 国际护士理事会基于疫情后情景测算指出,若干预不力,全球可能面临多达1300万名护士的短缺规模[4] - 护理人力危机被描述为“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若不应对将导致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等候时间延长,危及公共卫生体系稳定[5] 护理行业的薪酬与待遇问题 - 美国护理支持与服务人员时薪中位数仅为13.5美元,其中家庭护理和个人护理员时薪低至11.5美元[7] - 薪资微薄导致近20%的美国护理工作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逾40%需依赖公共援助维持生计[7] - 护理岗位八成以上由女性担任,且少数族裔员工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叠加性别刻板印象,使其成为“必要却被低估”的典型[3][7] 护理工作的价值被系统性低估 - 高收入国家无酬照护劳动的经济价值可达GDP的约50%,低收入国家甚至接近80%,但这些投入未被充分纳入官方统计[6] - 在医疗系统中,护士、护理员、护工等基础队伍常被忽略,而荣光多给予医生等“白领”专业人士[7] -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疫情期间数百万低薪医疗工人(如护士助理、护工、清洁员)面临生命危险却缺乏防护与尊重,感觉自身“未被看见”[8][9] 针对护理危机的政策与改革建议 -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会议通过《布加勒斯特宣言》,呼吁各国从改善招聘留任、强化人才供给、优化能力绩效、科学规划需求、增加公共投入五方面弥补人力危机[16] - 美国加州早在2004年立法规定医院“护士:患者”比例,纽约等地在疫情后要求医院设立临床人员配置委员会并制定公开配置计划[15] - 提高薪酬和改善待遇是最直接措施,包括将低薪医护岗位提升至可维生工资水平,确保充足防护与健康福利,提供带薪病假和家庭假期[13] 社会观念与行业形象的重塑 - 大众媒体应多聚焦护士、护理员等群体,讲述其故事以提升社会认同,学校职业指导应鼓励年轻人突破性别偏见进入护理行业[17] - 护理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其专业素养并不亚于医生,重新定位其专业价值有助于在政策上赋予更高待遇与地位[18] - 关怀劳动应从被动的道德期待转化为回报清晰、路径明确、受尊重的专业选择,以从根本上缓解人才短缺[17]
不要叫我们“英雄”——电影《夜班》引发欧美护理危机反思
经济观察报·2025-09-01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