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段发展目标 - 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1]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智能终端和智能体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1]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1] 人工智能+行动内涵 - 开展科学技术 产业发展 消费提质 民生福祉 安全治理 全球合作等6大专项行动[1] - 科学技术行动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并驱动研发模式创新[7][8] - 产业发展行动推动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和生产力转换[7][9] - 消费提质行动重构消费全链条并释放多元化内需潜力[7][10] - 民生福祉行动推动AI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7][11] 技术演进特征 - 语言大模型/多模态模型/智能体等领域出现突破性创新 从单任务智能向可扩展多任务智能范式转变[5] - 应用遵循从数字化水平较好领域率先突破的扩散规律 数字原生领域凭借数据沉淀优势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5] - 未来将与更复杂物理场景和核心生产流程结合 推动生产力实现变革性突破[5] 与互联网+的差异 - 互联网+核心是联接和协同 通过平台化连接重构商业逻辑[6] - 人工智能+核心是涌现和共生 通过智能涌现实现自主发现与决策[6] - 价值创造从扩展信息获取边界升级到拓展人类认知边界[2][6] - 两者呈协同演进互补融合关系 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升级[6] 智能经济特征 - 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经济新范式 将重塑经济格局[14] - 形成智能要素渗透-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形态迭代的正向循环[14] - 加速渗透生产和消费全链条 带动千行百业智能化发展[14] 智能原生概念 - 从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能力进行根本性创新[15] - 区别于数字原生的网络化协同模式 实现产品服务模式的根本性重构[15] - 将持续拓展产业要素智能化水平 为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提供能力底座[16] 全要素智能化转型 - 通过对生产要素智能调度实现生产组织流程的全面变革重塑[17] - 工业领域聚焦人机料法环等关键生产要素的智能联动[17] - 农业领域发展智能农机装备并加强经营管理应用[17] - 服务业依托互联网推动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17] 消费提质作用 - 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并提升高质量消费供给[18] - 加快优质服务消费供给 成为带动内需扩大的新动能[18] - 形成场景验证-数据积累-算法优化-技术溢出的闭环[18] 民生福祉应用前景 - 2027年将创造新岗位 智能学伴等新型教学模式普及率提高[19] - 2030年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成为常态[19] - 2035年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19] 治理能力建设 - 划分为社会治理 安全治理 生态治理三大方面[20] - 引导形成人机共治理念 支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20] - 人工智能模型算法成为城市市政基础要素 助力城市实时体检与精准更新[20]
专访信通院政经所副所长孙克:“人工智能+”将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1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