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现状与核心矛盾 - 中国带病人群规模近4亿人,贡献约60%的医疗支出,但其贡献的商业健康险保费占比仅为5%左右 [1] - 2024年中国健康险保费规模已逼近万亿大关,基本接近10亿人参加的居民基本医保的总体筹资水平,增长速度逆转了前三年放缓的趋势 [1] - 带病人群在投保过程中面临核保被拒、"可保不可赔"、"不承诺续保"等风险,即便市场上存在放宽既往症限制甚至"免健康告知"的产品 [1] - 2024年中国创新药械市场规模预计达162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健康险赔付仅占7.7%,个人现金支出占比高达49% [8] 行业转型与政策导向 - 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健康险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转向,并希望保险公司提高对医疗风险和客户健康风险的动态管理能力 [2] - 国家医保局及上海、重庆等地发布文件,鼓励保险机构将老年人、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纳入保障范围 [2] - 2021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指导意见,提出适当放宽投保条件,对有既往症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群给予合理保障 [4] - 多地开始探索通过授权开放医保数据等新方式,提高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以引导带病体保险创新 [6] 产品演进与市场瓶颈 - 行业在2020年左右进入发展瓶颈期,主流医疗险产品只保"健康体",促使行业转向开发带病体保险 [4] - 2020年中国带病体保险保费约500亿元,主要来源是惠民保、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高端医疗险;至2023-2024年,市场总量未发生太大变化,团险占三四百亿规模,惠民保一百多亿,专病险约几个亿 [4] - 产品形态从1年期短期医疗险迭代升级为6年期乃至20年期的中长期医疗险,意味着保险公司承诺续保并需测算投保人从健康体变为带病体的赔付风险 [5] - 针对肺结节等特定人群的"非标体可保"医疗险贡献了带病体市场的主要增量,但细分需求如多发结节、高龄、多并发症人群仍难以获得保障 [5] 挑战与未来方向 - 保险公司缺乏长期、高质量的经验数据积累,难以对不同风险水平人群进行精细化识别、分层和定价 [3] - 保险公司对创新药械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对传统治疗手段的"替代效应"缺少精准评估,特药目录的纳入存在一定"盲目性" [7] - 商业健康险需从被动支付者转变为医疗、医药产业链的"链接者",但如何"进院"及嵌入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 [8] - 带病体保险发展的关键是风险和价格相匹配,高风险对应高保费,需要激活带病体人群的付费意愿 [9]
健康险保费规模近万亿,带病人群为何“可保难赔”丨“病有所保”大调研
第一财经·2025-09-01 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