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沿线国家本土化人才培养成为深化合作的关键支撑,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需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 深度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出海”2.0时代的核心特征与关键驱动力,旨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耦合共振 [1] - 当前“一带一路”本土化人才培养面临机制融合、课程融通、资源融汇不足等问题,需精准施策以打通堵点 [2] 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 - 培养“一带一路”本土化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足现实、因地制宜,精准回应各国发展需求,实现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与长期协同发展 [1] - 坚持目标导向,锚定新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1] - 对接“走出去”中资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定制化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 [1]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 - 通过让学生深入企业项目一线,熟悉工作场景,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海外业务发展 [1] - 对接海外合作院校需求,开展联合办学、课程联建、师资联手等多元化合作,并建立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机制 [2] - 对接国际青年成长需求,搭建多样化人才发展平台,开发涵盖中文学习、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数字赋能等内容的项目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案例 - 破解“机制融合难”,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印尼鲁班工坊项目构建了涵盖“管理共同体、运行机制、支撑体系、人才培养”的MOST人才培养模式 [3] - 破解“课程融通难”,构建“职业技能+中文+文化”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业汉语课程、文化体验课程等,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中文交流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3] - 破解“资源融汇难”,创新构建“数字课堂、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国际大赛”四擎驱动的育人路径,畅通六条成长通道,为海外本土化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资源供给 [4] 人才培养成果与成效衡量 - 以就业质量衡量培养成效,应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统计毕业生本土就业率、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等数据 [4] -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累计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语言通、技能强、文化融”的本土化技能人才,毕业生进入“走出去”中资企业就业,平均薪资是当地普通员工的2倍以上 [4][5] - 以产业贡献检验合作价值,注重发挥“种子效应”,通过培养本土师资和优秀学生实现人才“裂变式”发展,例如该校国际学生中涌现出行业佼佼者,如在中国中铁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项目获优秀员工称号的2020届孟加拉国毕业生苏敏,以及成为雅万高铁客运段翻译的2019届印尼籍毕业生邓丽丽 [5] 品牌建设与国际影响力 - 通过共享中国成功的技术、标准、课程,打造基于中国方案、符合当地实际的在地化职业教育,形成可复制的全球职教治理体系 [5] -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深耕鲁班工坊、郑和学院等品牌,向世界分享中国职教范式,连续3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入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 [5]
绘就“一带一路”本土化人才培养新图景
新华日报·2025-09-02 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