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票房119.7亿元,与2024年基本持平,但远低于2023年的203亿元 [1] - 观影人次仅3.2亿,较6年前减少近2亿,为近10年最冷清暑期档之一 [1] - 档期内有8部豆瓣8分以上新片上映,多数热门影片评分超7分,涵盖主旋律、合家欢、动作犯罪等多类型 [1] 观影人群结构变化 - 2025年暑期档主力观影人群为25-34岁群体(90后),20-24岁大学生及青少年占比不足20%,其中中学生占比可忽略 [4] - 与2019年对比:2019年主力为20-29岁人群,其中20-24岁占比最高;当前主力人群年龄较2019年增长5岁 [4] - 20岁以下青少年观众占比从2019年超10%降至2025年约5%,年轻新观众流入显著减少 [4][5] - 2023年已出现年轻观众占比下滑趋势,25-34岁观众占比提升 [6] 头部影片用户画像对比 - 2025年暑期档头部影片青少年占比普遍低于5%(如《浪浪山》2.1%、《长安的荔枝》2.4%) [6] - 2019年同期头部影片青少年占比显著更高(如《哪吒1》15.7%、《蜘蛛侠2》19.9%) [6] - 2023年过渡期影片《孤注一掷》《消失的她》青少年占比仍超10%,但已低于历史水平 [7] 行业内部挑战 - 2020年后疫情导致影院供给能力下降,片荒问题突出,观众踩雷概率上升 [8] - 票补减少及影院涨价导致票价昂贵,年轻观众认为影院观影性价比低 [9] - 00后成长阶段缺乏影院消费习惯培养,与90后形成明显体验差异 [9] 外部竞争环境 - 线上短内容(短剧、短视频)快速发展,成为日常娱乐必需品 [9] - 53.6%观众选择倍速观看短剧,00后群体倍速观看比例达63.7% [9] - 短视频文化导致观众耐心下降,习惯跳过非主线剧情 [10] 内容创作趋势变革 - 大导演(陈可辛、管虎)、大IP(《碟中谍》《超人》)、高口碑影片均出现票房不及预期案例 [12] - 逆势爆款影片共同特点:切中大众情绪(如民族自豪、社会问题、女性焦虑) [13] - 情绪电影通过引发社会议题讨论突破算法圈层,形成社交货币属性 [14][15] - 案例:《消失的她》凭借女性情绪话题实现票房逆跌,最终收获35亿元;《浪浪山》以职场共鸣推动国产2D动画票房纪录 [15][17] 票房收益结构分化 - 粉丝电影(如《东极岛》《酱园弄》)在质量不足时票房上限约3-4亿元 [20] - 影迷向高质量影片(如《戏台》《罗小黑2》)票房区间约5-6亿元 [20] - 高成本电影需通过预算管理及多元变现实现盈利 [20] 行业发展方向 - 创作需聚焦大众情绪洞察,为普通观众提供"与我相关"的观影理由 [21] - 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共情,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21][22]
反思暑期档没意义
虎嗅·2025-09-02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