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蒙牛乳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营收同比下降6.95%至415.67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37%至20.46亿元[1] - 乳制品行业面临需求收缩和价格下行压力 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9.6% 其中线下渠道下滑12.7%[1] - 伊利通过奶粉等第二曲线业务实现营收增长3.37%至619.33亿元 表现优于蒙牛[2][8] 财务表现 - 蒙牛各业务板块表现分化:液态奶营收321.9亿元(-11.2%) 冰淇淋38.8亿元(+15%) 奶粉16.8亿元(+2.5%) 奶酪23.7亿元(+12.3%) 其他业务14.5亿元(+16.9%)[1] - 伊利业务结构:液体乳361.3亿元(-2.1%) 奶粉及奶制品165.78亿元(+14.3%) 冷饮82.3亿元(+12.4%)[2] - 毛利率改善:蒙牛毛利率41.7%(+1.5个百分点) 伊利毛利率34.2%(+0.6个百分点) 主要受益于原奶价格下行[7] 行业状况 - 乳制品行业整体承压:光明乳业营收124.7亿元(-1.9%) 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5] - 上游养殖业损失严重:2023-2025年累计损失700亿元 生鲜乳喷粉亏损达200亿元[6] - 价格下行原因:消费力不足导致基础品类偏好 原奶供大于求 现制茶饮等替代品冲击包装液态奶[4] 战略调整 - 蒙牛推进渠道拓展:强化线上网销商和线下经销商 加快下沉市场 深化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等新兴渠道合作[10] - B端业务拓展: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 但议价能力受限[10][11] -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在核心乳制品业务基础上 向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11] 业务发展 - 伊利奶粉业务表现突出:奶粉及奶制品收入165.78亿元(+14.3%) 婴配粉市场份额全国第一[8] - 蒙牛奶酪业务优势:通过收购妙可蓝多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上半年营收25.67亿元(+7.98%)[13] - 资产优化: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奶粉工厂 获2.82亿新西兰元 持续推进私有化计划[14] 运营管理 - 蒙牛推行精细化运营:业务经营费用总额138.14亿元(-7.1%) 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亿元(-8.4%)[16] - 费用管控成效:销售费用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27.9% 行政费用同比持平[16] - 股东回报措施:维持派息比例 推进第二轮股份回购 明年回购额度10亿元保持不变[18] 市场表现 - 蒙牛股价承压:报收14.95港元/股 总市值583.61亿港元 较历史高点51.539港元大幅下跌[19] - 净利润下滑因素:受原奶粉减值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亏损影响[19]
蒙牛销售下滑31亿元:总裁高飞正找第二曲线丨乳业财报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2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