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变化 - A股与港股打破传统联动模式 呈现交替领跑行情 恒生指数季度涨幅曾领先A股主要指数[1][2] - AH股溢价指数持续收窄至2025年6月底的120点左右 创近年新低[2] - 港股市场生态从外资主导的离岸市场向内资在岸化转型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重构定价逻辑[1][2][6] 资金流向分析 - 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 保险资金通过OCI账户长期配置特征明显[3] - 2025年港股通投资风格偏重成长风格 非必需消费和资讯科技业分别占比52%和16% 合计吸引70%资金[4] - 主动型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例达17.5% 创历史新高[6] 行业市值结构 - 消费、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在港股流通市值总额达169052亿港元 占市场49.0%[3] - 上述三大行业占比于2025年8月25日攀升至52.3%[3] - 高股息代表性行业(金融业、电讯业和能源业)占港股通净流入额比例约25%[3] 估值与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估值明显低于标普50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等全球主要指数[7] - 恒生综指日换手率平均超过0.5% 较2021-2024年均值0.35%明显提升[6] -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显著低于全球主要科技指数[9] 投资主线布局 - 科技板块关注国产算力芯片、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突破 大模型迭代推动基础设施需求[10] - 新消费板块港股通资金流入比例达52% 聚焦业绩兑现能力[10][11] - 红利板块中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率达5.66% 与10年期国债利差近4个百分点[11] - 创新药板块聚焦政策支持、全球竞争力提升和商业化兑现三大主线[12] 基本面改善预期 -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施行 缓解互联网平台恶性竞争[8] - 互联网行业叙事逻辑将从外卖内卷转向AI赋能 业绩预期改善[8] - 腾讯、快手等互联网巨头中报显示AI赋能业务效率提升[10] 资金面积极因素 - 主动型外资结束连续40周净流出态势[7]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 中期美元走弱概率增大[7] - 内资机构将港股作为中国资产主战场之一 增量资金驱动力持续性强[6]
南向资金改写定价逻辑 港股中长期上涨趋势确立
中国证券报·2025-09-03 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