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但面临执行挑战 生成端文本标识普遍缺失且部分视频工具提供付费去水印服务 传播端主流平台未能自动识别AI内容 技术碎片化和标识安全性是主要障碍 行业正通过生态联盟和技术标准化推动合规落地 [2][17][24] 生成端执行情况 - 文本内容显式标识完全缺失 所有被测AI应用均未在文本起始 文末或中间位置添加规定标识 [3] - 图片内容标识普遍合规 所有应用均在图片边缘或角落添加明确文字提示或品牌水印 [9] - 视频工具存在合规后门 初次生成视频均含显式标识 但可灵和海螺AI等工具将去水印设为付费会员特权服务 [10][13] 传播端执行情况 - 三大内容平台均未能自动识别AI内容 小红书 抖音和微博对上传的AI生成文字 图片和视频均未添加任何标识 [15] - 平台方解释识别存在技术局限性 抖音称识别取决于制作技术和观看量等因素 微博和小红书强调正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识别精度 [16] - 用户主动声明功能已覆盖 三大平台发布界面均提供"内容为AI生成"勾选项 [16]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标识技术碎片化严重 不同AI公司使用不同标识技术 缺乏统一检测标准 [19] - 显式标识安全性不足 易被截图或裁剪去除 隐式标识技术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21][22] - 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高校开发标识服务平台 并制定多项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 [22] 行业响应与合规措施 - 头部平台积极推动技术落地 抖音上线AI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并与多平台完成隐式标识互认测试 MiniMax联合小红书 B站等组建生态联盟推进标准统一 [24] - 多家企业明确标识管理要求 智谱清言和DeepSeek禁止用户私自移除或篡改AI标识 [25] - 去除标识将承担法律责任 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追究 [25][26] 合规与创新平衡 - 标识制度助推创新发展 通过提升用户信任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溯源反哺技术迭代 [24] - 商业场景需灵活合规 根据《标识办法》第九条 用户可申请去除显式标识后自行添加 但需承担标识义务和使用责任 [14]
AI内容强制标识“首周”实测:抖音、小红书、微博自动识别“失灵”,AI应用文本漏标,视频“会员可去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