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化最低工资制度,重新设定保护对象
第一财经·2025-09-03 20:17

最低工资制度历史演变 - 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 最初保护对象为全家工作与生活在城镇的城镇户籍劳动者家庭 [1] -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 保护对象转变为"工作在城镇 家属留乡村"的农民工家庭 该转变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具有历史合理性 [1] - 进入21世纪后 经济与社会变化不断挑战现有最低工资制度的合理性 [1] 最低工资占比变化及原因 - 1994年各省市自治区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之比基本高于50% 但随后急剧下降 21世纪后平均占比约为1/3 [2] - 占比下降主因是最低工资制度与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 [3] - 城镇低收入阶层包含城镇户籍居民和外来农民工 两者基本生活支出存在巨大差异 [3] 城乡居民消费与住房差距 - 1978-2022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从2.90倍降至1.83倍 [4] - 1998-2017年城镇商品住宅平均售价是乡村竣工住宅造价的7.26-8.98倍 [4] - 2010年农民工人均月工资为城市正式职工的55.5% 2024年为54.5% 差距保持稳定 [4] 农民工行业占比与年龄结构 - 2003年农民工在建筑业 加工制造业 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占比分别达79.8% 68.2% 52.6% [7] - 2001-2004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中30岁及以下占62.9% 31-40岁占23.1% 40岁以上仅14.0% [9] - 2000年广东15-29岁外省就业流动人口占比达73.15% 40岁及以上仅占5.34% [9] 教育领域变化影响 - 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从1998年108.4万增至2023年1042.2万 [11] - 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城聚集 引发陪读现象 [11] - 中西部一些村庄父母一方陪读比例超过1/3 陪读时间从高三延伸至整个中小学 [12] 城镇化政策推动 - 2014-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13] - 2024年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13] - 城镇化需要增加农民工家庭收入并调整最低工资保护对象 [13] 蓝领劳动力市场变化 - 50岁及以下农民工人数从2016年22790万降至2024年20502万 减少2288万(10.0%) [14] - 50岁以上农民工数量从2016年5381万增至2024年9471万 增加4090万 [14] - 蓝领劳动力市场从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大体平衡甚至供略小于求 [15] 最低工资调整方向 - 建议将保护对象调整为全家工作与生活在城镇的城镇常住劳动者家庭 [16] - 调整后将导致最低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 但当前市场供求态势使调整具有可行性 [17] - 调整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解决需求不足 促进农民工家庭城镇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