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专访丨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碳市场扩围后 企业CCER需求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4 07:11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5日累计成交量约250万吨 成交额超过2.1亿元[1][2] - 第二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签发 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增至十个[1] - 自愿碳市场启动初期涵盖四类方法学 2024年底扩大至六类 2025年8月新增4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2] CCER市场供需与价格机制 - CCER首日成交均价80.45元/吨 目前每日成交均价普遍在80-90元/吨区间[2][5]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 企业对CCER需求增加 但当前供给相对有限 推动价格走高[1][5] - 价格形成机制由项目业主参考开发成本和全国碳配额价格自行制定 反映市场对CCER质量的高度认可[5] 强制与自愿碳市场协同机制 - 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互联互通 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CCER抵销不超过5%的年度配额清缴量[3][5] - 《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形成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 - 两个市场互补衔接形成政策合力 降低企业履约成本的同时为减排项目提供经济激励[3] 市场参与主体与金融创新 - 已有超过2900家企业开通CCER账户 覆盖原材料、能源、金融等多个行业 其中金融机构超100家[9] - 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 包括可持续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等创新模式[8] - 北京绿色交易所研究推出基于CCER的金融衍生产品可行性 强化碳金融创新支持实体企业[8] 减排质量与规模平衡措施 - 新制度设计突出"自愿"属性和诚信管理 政府不再进行实质性评估审查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6] - 对高成本、具备公认额外减排效果的项目免予额外性论证 使用缺省参数和计算模型降低开发成本[6] - 强调减排质量是市场生命线 需在保障质量基础上简化流程扩大规模[7] 碳中和服务与挑战 - 北京绿色交易所提供产品、活动、组织等多层次碳中和服务 包括排放核算、减排策略制定及碳中和鉴证[10] - 最大难点在于供应链碳排放核算和国际标准互认 正通过本土碳足迹数据库开发缓解该问题[10] - 开发数字化核算平台和区块链技术 建立可追溯的碳中和技术流程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