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电外送规模与增长 - 7月新疆外送电量达158.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71%,创单月历史最高纪录 [1] - 国家能源局集中答复的12项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议中,涉及“疆电外送”工程的有7项,释放明确积极信号 [1] 外送通道建设与技术发展 - 已建成哈密南-郑州、准东-皖南、哈密-重庆三回特高压直流工程,标志“疆电外送”进入“多点开花、多向输送”的立体化布局新阶段 [2] - 疆电(南疆)送川渝工程(第四通道)被列为“十四五”提前储备项目,正加快推进可行性研究 [2] - 为突破输电距离限制,亟需探索±800千伏超2500千米输电、推广±1100千伏直流应用,实现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3] - 新疆电网内部已形成750千伏“四环网、两延伸”主网架结构,并通过双通道与西北电网联网 [8] 新能源基地资源与规划 - 国家能源局确认新疆天山北麓和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两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总规模达2250万千瓦,为外送提供充足资源 [4] - 国家能源局将结合基地资源情况,统筹研究新疆后续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时序,并在“十五五”中科学谋划新增基地外送方案 [5] 经济与产业影响 - “疆电外送”将新疆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地方财政结构与产业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变革,形成“绿电输出-资本回流”良性循环 [2] - 引导新能源材料、设备制造等中高端环节在西部落地,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 - 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建设催生数万技术岗位,覆盖装备制造、电站运维、电网调度等领域,推动能源红利普惠共享 [2] - “疆电外送”至华中落地交易电价约0.39-0.4元/千瓦时,比受端电网有0.5-0.6元的价差优势 [10] 面临的挑战 - 大容量远距离送电面临技术、经济性和路径走廊制约,输电装备仍需进一步研发试用,“疆电送粤”工程需稳妥有序论证 [2] -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使电网承载能力与稳定性面临考验,局部地区弃风弃光现象仍存,输电通道利用率偏低 [6] - 发电基地站址和输电通道走廊资源日益稀缺,跨省区工程协调难度大,增量工程协调难度高 [6] - 交直流混联系统在直流故障时可能导致大量功率损失和电压骤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7]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疆电外送”正迎来结构性转变,新能源外送占比将持续攀升,以哈密-重庆通道为例,配套新能源占比高达71.8%,年输送绿电超360亿千瓦时,可满足重庆超20%年度用电需求 [5] - 未来需加强与青海等周边省份电力合作,共建外送通道,实现区域互补,“十五五”新增通道需考虑开辟新廊道 [7] - 电源结构转型升级,风光火储多元电力互济体系趋于完善,前沿技术如新型柔性输电技术将突破限制,核心装备有望全面国产化 [8] - 利用新疆与中东部2-3小时时差,新能源可支撑4-6小时晚峰用电,开展时空互补交易,新疆新能源越早开发越好 [9] - 国家能源局将结合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等因素,统筹研究喀什地区国际联网送电有关事宜 [9]
更立体 更高效 更开放“疆电外送”赋能全国大市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5-09-04 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