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浆果“蓝”——辽宁持续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5-09-04 09:44

行业规模与地位 - 辽宁省蓝莓种植面积达20.5万亩 产量11万吨 均居全国前列 产值突破80亿元[1] - 蓝莓产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带动前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8] 科研与技术突破 - 搭建"研究所+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攻克采后修剪技术及花色苷提取与稳态化技术[2] - 自主研发蓝莓新品种包括"辽蓝513""辽蓝515""侠女""虞美蓝""启明星" 打破国外长期垄断[2] - 大连大学团队保存品种资源400余个 建立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圃 自主研发新品种300余个 授权70项占全国总量70%以上[3] - 花色苷稳态化技术使花青素保留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 生物利用度提高8至10倍[7] 种植技术与推广 -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手册+现场指导"推广体系 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解决技术难题[4] - 设施农业技术实现反季节增值 "美植袋"半基质栽培配合水肥一体化使亩产达750公斤[6] - 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手段 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6] - 预冷及新型保鲜技术延长蓝莓保鲜期至35天 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6] 经济效益与模式创新 - 种植户案例显示单棵蓝莓利润过百元 六分地大棚总利润接近10万元 投资一年回本[5] - "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户"模式建成500栋智能大棚 鲜果年产量超400吨[7] - 稳态化技术使加工企业利润率提升15%至30% 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7][8] - 发展"蓝莓+旅游"休闲农业 开发果酱果酒等加工品 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7] 未来发展规划 - 强化种源自主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 扩大自主品种推广面积[8] - 推进"数字蓝莓园"建设 实现环境调控水肥管理采收加工全流程数字化[8] - 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美妆原料等高端产品 提升加工产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