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薛澜:AI治理并非创新对立面,需要回归全球合作
第一财经·2025-09-04 11:40

人工智能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人工智能具有跨境传播特性和系统性风险 治理不能局限于国家层面[1][6] - 当前存在认知误区 认为治理会束缚技术创新 这种观点低估了技术风险并忽视治理对技术发展的关键引导作用[1] - 人工智能在认知领域进展迅速 部分模型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解题准确率已超越人类平均水平 增强了AGI可行性预期和治理紧迫感[1] 人工智能治理的多维框架 - 治理是多维度、多工具、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过程 旨在协调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2] - 伦理与价值维度关注安全可控性、透明可解释性、公平非歧视性和责任可追溯性 中国2019年提出"负责任人工智能"八项准则 欧盟和OECD发布多套伦理框架[3] - 政策支持维度通过财政投入、研发资助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制度土壤 中国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采用"三步走"战略推动产业发展[3] - 规制与标准维度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分级管理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AI系统分为四类实施差异化监管[4]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核心挑战 - 技术路径差异导致治理分化 各国对风险认知存在本质分歧 例如国产大模型DeepSeek在中文语义建构方面突破显著 引发是否需与国外模型采用同等评估标准的争议[7] - 治理节奏与技术发展错配 AI技术呈指数级演进而治理体系滞后 GPT-4发布半年内多款对标模型上线 但多数国家监管机制仍未落地[8] - 全球治理机制复合体缺乏协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欧盟和世界经济论坛等机制存在目标重叠和规则冲突 导致治理效能低下和合规困境[9] - 地缘政治因素形成合作壁垒 AGI研发演变为少数国家主导的竞赛型项目 全球协同开发与风险共担路径难以实现[10] 人工智能治理的未来方向 - 治理需具备合作性、包容性和合法性 否则将加剧跨境风险、智能鸿沟和信任危机[11] - 治理是与技术共同进化的制度生态工程 需同步协调安全风险管控、社会结构塑形和市场机制构造三大任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