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背景与安全挑战 - 全球数字经济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新阶段,中国算力中心建设呈现政策驱动、智能化需求爆发、应用场景深化三大特征 [1][13] - 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预计达到300 EFLOPS,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达132亿美元(IDC 2023) [14] - 安全挑战包括云平台漏洞导致安全事件同比增长65%,以及大模型面临提示词注入、模型窃取等新型攻击 [1][14] 国家政策法规要求 - 《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并设定法律责任 [15] -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包括分类分级管理及加密传输存储 [17]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生成式AI服务研发、提供和使用环节,强调安全评估和算法备案 [19] - 其他核心法规包括《密码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为AI基础设施划定合规底线 [16][18] 技术前沿趋势 - 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威胁处置向风险预警和事前预防转变,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20] - 强化数据安全保护,通过分类分级和监测技术防范风险,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21] - 保障算力设施平稳运行,采用冗余设计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2] AI基础设施安全风险 - 数据算力安全风险:算力资源稀缺性和敏感数据(如政务机密、用户隐私)使其成为高价值攻击目标,易引发数据泄露和算力劫持 [26] - 模型技术安全风险:AI技术迭代快速导致安全建设滞后,模型可能存在算法漏洞或输出违规内容(如暴力、色情信息) [27] 百度AI基础设施安全架构 - 架构以合规为纲、技术为骨、管理为翼,覆盖《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并遵循等级保护2.0等标准 [29][31] - 核心安全域分层防护包括模型应用安全、云服务安全、云平台安全和算力调度平台安全 [29][32][33][34] - 管理与运行体系通过安全方针、组织和规范保障落地,运行体系提供持续安全能力 [34][35] 云平台安全实践 - 安全治理涵盖漏洞治理、基线治理和策略规划,防护覆盖计算、存储和网络安全 [36][37][38] - 合规实践满足等保和密评要求,运营通过物理安全、数据安全构建全方位体系 [36][39][40] 大模型应用安全 - 安全护栏建设包括语料安全清洗(过滤低质、风险数据)和输入输出审核(拦截有害内容) [65][66][68] - 数据安全建设结合前沿技术(如加密和审计),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 [73][74] - 安全评测通过自动化攻击语料生成和回答评估,构建量化评测框架提升风险识别效率 [77][78][79] 安全合规需求 - AI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规模化(万卡级别)、重运营(建运一体)和强监管(政府支持)趋势 [82][83] - 合规矩阵包括等保密评基础要求,以及大模型内容合规、数据安全等场景要求 [83][84] 未来发展方向 - AI基础设施安全向智能化防御、量子抗性与密码技术升级、生态协同与合规深度融合方向演进 [2]
百度智能云:2025年AI基础设施安全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