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泡泡共同体
36氪·2025-09-04 17:27

彼得·斯洛特戴克:《球体》三卷本 图源网络 当"信息茧房""过滤泡""回音室"等隐喻成为解读数字社会的"熟悉话语"时,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单向度 的批判困境——将个体在数字空间中的生存状态简化为"封闭"与"隔绝",将算法推荐机制等同于"信息 牢笼"的构建者,将个体的互动方式固化为定向增强的必然图景。然而,这种"旁观者视角"下的批判, 潜在地设定了一个理想的价值愿景,但未能呈现数字共同体在现实中的多种互动形态,也忽略了个体在 算法环境中主动建构与被动适应的辩证关系。或许"信息蜂房/巢"的提出正是为了解蔽这个困境。 "茧房"隐喻再推进: 数字时代的"球域三态" 如果我们把视距稍微拉远一点,会发现"信息茧房""过滤泡""回音室"这些概念共享着一个有趣的视角, 即它们都在试图构建一个经验性的"地方",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球域"空间。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 戴克 (Peter Sloterdijk) 提出了"球域三态",认为人类的一切共存形式都可以划分为气泡 (Blasen) 、 球体 (Globen) 与泡沫 (Schaum) 三种形态。其中,气泡是"最小的共存单元",象征着"亲密的二元 关系"。如同母亲与子宫中的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