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自然中选率再降,“青椒”如何跨过非升即走这道坎
第一财经·2025-09-04 20: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现状 - 2024年国自然共有43万多个项目角逐5.31万个资助名额,整体资助率为12.29%,低于2023年的13%,且自2021年以来连续五年下滑 [2]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基)是多数青年研究者的“第一桶金”,2025年将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单个项目执行周期为3年 [3] - 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率呈现下降趋势,已由2013年的25.20%降至2022年的17.23% [4] 青年科研人员职业压力 - 在“非升即走”人事制度下,35岁前能否中选青基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男性申请者年龄上限为35岁,女性为40岁 [2][3] - “非升即走”制度在双一流高校普遍推行,青年教师入职时通常被授予特聘研究员等预聘岗位,合同期为3至6年,考核期满若达不到晋升要求则必须离职 [4] - 留任的“最低标准”通常包括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并获得1个国家级基金项目,但随着申请人数激增,中选难度更高 [4] 项目申请竞争态势 - 2024年面上项目取消“申二停一”限制,申报人数飙升至17.8万,较上年增长近6万,增幅高达48.77% [5] - 2022年青年基金项目获资助者中有96.4%具有博士学位,预计未来10年博士毕业人数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青基项目申请量将持续增加 [5] - 若未中选青基,则冲击经费更多的面上项目的概率也很低 [5] 政策与制度改革探索 - 2021年人社部、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强调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并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的考核周期 [6] - 民盟中央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将“非升即走”缓慢过渡成“非升即转”的人性化转岗机制 [6] - 复旦大学计划对“准聘—长聘”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改为“先留后升”,准聘和长聘之间间隔6年,且不限定留下的人数 [6] - 中国海洋大学在支持政策中明确提及聘任者纳入学校事业编制,无“非升即走”,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7] 人才培养与支持新举措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提出持续开展优秀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资助试点,强化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培养 [8] - 国自然将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人才参加项目评审,并继续做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 [8] - 2025年首次设立创新研究群体B类项目,专门用于资助不超过40岁的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