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论框架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 -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2] -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文明逻辑 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3] 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 全面摸排乡村特色文化资源 健全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和保护发展机制[2] - 拥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 17个省级传统村落 18个地市级传统村落[2] - 推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开展"咖啡下乡"行动融入现代文化元素[2]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 创新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传承新场景[2]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深挖乡村特色文化IP 探索"金华腊肉"等特色非遗产业化路径[3] - 打造农耕体验 传统技艺体验等一批乡村文化产业实体[3] - 引入国资企业和社会资本 市场化运营推动文化与旅游康养业深度融合[3] - 创新发展"文化+农业"新业态 孵化"匹格村落"等农文旅融合IP[3] 乡村人才培育与组织建设 -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用好青农讲习所和乡村大讲堂等平台载体[4] -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 整合志愿服务力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4] - 强化基层人文治理 完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推进移风易俗[4] - 推进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管理[5] 经济发展成效数据 - 2024年全市164个行政村村均总收入1349万元 村均经营性收入705万元[5] -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1.76:1[5] -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工作[3] - 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精品线路[3] 集体经济与城乡融合 -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打造优质经营性载体[5] - 支持村级联合实体抱团联合发展[5] - 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5] - 一体推进城乡规划布局 公共服务 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5]
“人文+经济”赋能昆山乡村全面振兴
新华日报·2025-09-05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