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卷疯了,唯独炒股不灵
36氪·2025-09-05 12:06
大模型进军金融,最早能追溯到2023年,彼时的BloombergGPT横空出世,像一枚资本界的重磅炸弹。 彭博社把几十年来积攒下的金融新闻、财报、研报、终端交流语料,全都喂给了这个模型,它的专业程 度一度被誉为"金融届的GPT高定版"。它能读公告、能懂术语、能分析情绪,输出的分析精准又高效, 是当时量化机构眼里的顶配AI。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它太贵、太封闭、太黑箱。个人开发者用不 起,小型机构够不着,最终只是少数大机构的专属玩具。 真正把"金融大模型"概念带到大众视野的,是2024年之后的开源浪潮。各种中文金融模型、行情插件、 K线预测框架层出不穷。大模型不再只是"读新闻"的助理,它能生成代码、分析股价、预测趋势,甚至 接入chat框架变成了"AI炒股顾问"。 但兴奋很快变成失望。 无数用户照着教程一步步配置完模型,回测结果看着靠谱,一跑实盘就扑街。K线预测模型Kronos上线 后一度火爆全网,但仅仅两周,Github issue区就被"预测不准""实际无效"的反馈刷爆。大模型能说能 算,就是赚不到钱。 到了2025年,"炒股靠大模型"已经从一场全民热潮变成一地鸡毛。 行业也在自我调节。没人再奢望一个模型能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