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事件概述 -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因28个临床常用药品未按要求调整价格而暂停其采购资格 涉及25个中成药和3个西药品种 包括板蓝根颗粒、穿心莲片、心脑康胶囊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2][3] - 涉事企业包括太极集团、天津同仁堂等知名药企 虽表态配合调价但尚未公布具体方案[2] - 此次行动是全国"四同药品"价格协同治理的一部分 旨在通过省际间价格公平诚信机制消除价格差异[2] 价格调整要求与行业博弈 - 板蓝根颗粒出厂价一般不超过每袋0.8元 但患者终端价格达每袋3-5元 中间环节存在显著溢价[7] - 国家医保局监测发现部分中成药日均治疗费用价差超10倍 挂网价高于100元品种成为重点治理对象[7] - 内蒙古7月曾要求板蓝根颗粒按每日8袋、每袋0.625元(每日治疗费用5元)调整价格 上海可能参照类似标准[7] - 企业面临利润空间压缩压力 可能选择对非主力规格撤网而对主力品种妥协调价[7] 药品供应与替代情况 - 板蓝根颗粒生产批号多达983条 穿心莲片生产批号463条 上海医保部门已梳理23个替代品种清单 未引发临床断供担忧[8] - 西药品种均为国家集采未中选且未调价规格 标志价格治理从集采中选品种延伸至未中选品种[8] 全国治理机制与规则探索 - 河北、广东采用"中选价1.5倍"标准 上海实行梯度议价红线 为全国统一规则积累经验[8] - 国家医保局1月发布通知奠定整治基础 8月第十一批集采将55种药品纳入范围 平均每个品种15家企业竞争[8][10] - 国家组织集采已开展10批 累计采购435种药品 第十批62种药品于2025年4月落地[10] 全链条价格治理与监管技术 - 被暂停采购药品可能通过零售药店、电商平台流通 如心脑康胶囊价格区间为2.63元-100元/盒 价差达数十倍[9] - 不同终端价格差异明显 如络活喜医院挂网价91.28元、电商平台89元、零售药店129元 药店运营成本占总成本30%-40%[9] - 全国14.2万家定点零售药店已开通门诊统筹报销 医保部门通过飞行检查、智能监测强化价格管控[9] - 国家医保局5月开展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专项行动 利用大数据实施智能监测[10] 行业生态重塑与挑战 - 集采通过"以量换价"挤出价格水分 并推动药品进基层、民营机构和药店[10] - 不同地区企业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各异 中药材涨价等特殊情况需建立合理调节机制[10]
出厂0.8元,卖到5元!板蓝根等常用药因拒调价被上海暂停采购,药价治理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