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Neuralink已在少量患者中完成开颅植入 重点尝试恢复因瘫痪或神经疾病丧失的运动和语言功能 并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展言语皮层实验以解码意图语言[1] - Synchron通过微创血管内植入方式让瘫痪患者用脑信号控制外部设备 已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安全性和部分日常功能恢复[1] - 植入设备目前可稳定使用一至两年 但要突破三年以上仍有挑战 马斯克宣称设备可稳定工作一年 但实际上三个月电极就会部分脱落[9][18] 技术应用方向 - 运动补偿和康复领域控制假肢和手的运动已取得不错进展 包括中国洪波教授研究、北脑一号和上海团队的研究[9] - 言语功能恢复方面正帮助说不出话的人恢复语言 这属于舌头运动增强[9] - 治疗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存在可能 通过电刺激精确控制大脑奖赏中枢的幻觉程度可实现治疗目的[8] - 记忆增强应用可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识别熟人 或提醒健康人忘记的名字 属于记忆外挂和认知外挂[8] - 养老领域特别看好 老年人可直接提出需求由机器人协助完成操作 还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和情感支持[15] 技术路径与挑战 - 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路径并行探索 目前谈不上孰优孰劣 未来若节点足够多可能实现无时无刻连接[11] - 非侵入式可随时摘掉停止读取脑信号 而侵入式一旦植入使用者无法确认是否持续运行且更容易面临被攻击风险[12] - 最大挑战同时存在于硬件和软件层面 材料科学使电极越来越小和柔软 记录通道数从几百提升到上千未来可能达上万 但数据解析需依赖人工智能[10] - AI进步速度远快于材料科学 模型能力可能百日内翻倍 而材料改进通常每年只有百分之一增量 未来突破更大程度取决于AI[10] 人机协同与伦理边界 - 脑机接口核心是以修复与辅助为核心的技术探索 而非直通超人化的捷径 意识上传和通过脑芯片直接读取大脑信息等设想目前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2][3][7] - 技术包含必要的能力超越 旨在确保人类与机器能够共存 而非制造超人 意识上传或数字永生现阶段完全不可能实现[4] - 伦理上难以接受超人化设想 若真能获得超常能力将带来巨大不公平 马斯克最初愿景倾向超人化但现已转向临床应用[3] 中美研究差异与时间框架 - 中美两国在脑机接口研究上总体呈并跑状态 中国在无创和半侵入式研究更领先 美国在侵入式研究方面更强[16] - 技术成熟时间最初认为需60年 后改为30年 现在看可能缩短至15到20年内有望出现更成熟成果[17]
清华教授高小榕:脑机接口竞速,中美在不同路径上“并跑”
36氪·2025-09-05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