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拯救电影,先要拯救电影院
虎嗅·2025-09-05 21:43

行业挑战与市场表现 - 电影行业面临介质老化及年轻人娱乐选择多元化的冲击 观众越发追求"附近""现实性""代入感"和"情绪价值" [1] -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54亿元 但节后市场断崖式下滑 工作日票房跌至1000万元 创近10年最低点 [2] - 暑期档呈现两极分化:6月仅两部国产片票房过亿 7月《恶意》票房2.5亿元(较2023年同制作人作品《消失的她》35亿元下降92.9%) 8月《南京照相馆》预测票房从10亿元上调至30亿元 《浪浪山小妖怪》从5亿元上调至17亿元 [2][3] - 截至8月10日暑期档总票房突破85亿元 但市场呈现"骤冷骤热"特征 [3][4] 内容创作趋势 - 成功作品特质:摒弃宏大叙事 采用小人物视角增强代入感(如《南京照相馆》通过1937年普通市民处境折射历史) [7][8] - 动画电影优势明显:技术成熟(2D/3D不落伍) 题材限制少 规避演员舆论风险 盈利可能性高于真人电影 [17][18] - 情绪价值成为核心需求:观众追求直给式情绪输出 要求即时性的哭或笑体验 而非遮遮掩掩的表达 [21] - 好莱坞IP面临老化:年轻观众对"漫威宇宙""DC宇宙"认知度下降 而《唐人街探案》系列因强类型叙事和人性主题保持生命力 [19][20] 受众行为变化 - 年轻观众审美壁垒形成:反感精英化说教 偏好有灰度缺陷的人物形象(如《浪浪山小妖怪》冒牌英雄设定引发打工族共鸣) [12][14] - 去明星化趋势明显:观众对权威展示产生抵触 姜文作品《你行!你上!》因未适应此变化导致市场失语 [15][16] - 性价比成为决策关键:电影作为重资产形态(投资大/制作长/回收难)与轻资产消费趋势存在矛盾 [3] 产业结构问题 - 档期依赖症严重:春节档/暑期档外日常时段票房惨淡 影厅常出现零观众状况 [9][10] - 收入结构单一:中国电影98%-99%收入依赖票房(美国部分影片票房占比仅40%) 缺乏衍生品/文旅等多元化收入渠道 [25][26] - 新人导演崛起:因成本低(酬劳与阵容费用低)/执行快(如申奥团队5个月完成《南京照相馆》制作上映)/更懂年轻受众需求而受资方青睐 [22][23][24] 未来发展路径 - 电影院生存成为核心议题:需解决非档期客流量问题 避免"卖场"消失导致行业系统性危机 [10][11] - 内容为王原则不变:电影影响力决定衍生开发空间 失败作品难以通过营销补救 [27] - 行业危机尚未解除:暑期档表现可能为阶段性反弹 需持续关注题材与内容创新力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