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从制度破冰到体系完善 AI生成内容标识打造可信网络空间
新浪财经·2025-09-06 07:31
制度框架与设计特点 - 首次在国家层面系统构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识框架 通过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双重要求建立用户可感知、机器可识别的信任机制 [1] - 适用范围覆盖视频、文本、图片、音频四大类主流文件格式 提供操作层级的规范要求 在当前相关制度中覆盖范围领先 [1] - 明确标识内容、位置、格式及读取方式等关键要素 使各类企业能在统一框架下推进技术改造 提升全行业合规效率 [1] 实施路径与产业适配 - 采用先立后破、分步实施策略 构建跨部门、多主体、长周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和企业持续协同与投入 [2] - 针对不同主体构建全链条责任机制 包括用户发布需主动声明、社交平台审核标识材料、服务提供者履行标识义务 [2] - 创新提出文本符号标识等低成本标识方法 考虑企业实际能力差异 体现制度设计的梯度性与阶段性 [2] 技术演进与监管机制 - 未来需引进轻量化数字水印、频域嵌入、分布式身份标识等抗攻击性强、跨平台兼容的技术手段 [3] -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内容生成形式与复杂度将提升 标识认定维度将继续拓展 [3] - 推进沙盒试点 形成有效反馈机制 定期修订技术指南与实施路径 强化平台审核责任与违规处置联动机制 [3] 制度意义与发展方向 - 以元数据隐式标识为核心机制 推动技术标准、制度规范、产业实践的协同创新 [4] - 有效兼顾治理刚性与发展弹性 为复杂技术治理提供动态平衡的实现路径 [4] - 需持续拓展标识维度和识别精度 推进跨模态、跨平台的可信认证技术体系建设 增强制度覆盖性、操作性和国际兼容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