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硅谷顶级VC:特斯拉与Figure齐“秀肌肉”,万亿机器人赛道未来何去何从?
机器人技术突破与战略路径 - 特斯拉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V3采用金色外观 设计更精简 关节、腰部、膝盖构造明显变化[2] - Optimus展示环境感知与动作协调能力 能按指令完成"寻找可乐"任务[2][3] - 机器人双手仿生技术显著进步 具备谨慎动作规划能力 空间感知与控制系统趋于成熟[3] 特斯拉战略与规模优势 - 特斯拉采用硬件先行、成本为王策略 目标将机器人单价降至2万美元[4] - 计划2025年实现5000台量产规模 依托制造能力、供应链、AI芯片与电池优势[4] - 公司认为机器人业务价值占比达80% 按当前7000亿美元市值测算潜在价值5600亿美元[11] Figure的AI驱动路径 - Figure 02机器人展示自主完成"将碗放入洗碗机"复杂任务 涉及餐具分离、高精度操作及碰撞应对等核心难题[7][8] - 仅通过VLA模型(Helix)新增数据实现技能迭代 无需开发新算法[8] - 战略聚焦AI通用性优先 通过数据迭代提升适应能力 认为硬件适配将随模型成熟自然解决[9] 行业影响与规模预期 - 人形机器人被英伟达CEO评价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产业"[9] - 技术突破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构 覆盖制造业、物流、家政及养老护理领域[11] - 物理智能革命将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交互方式 带动传感器、芯片、控制系统及AI软件产业链投资热潮[11] 技术挑战与未解问题 - 特斯拉需验证FSD视觉数据在触觉/压力感知物理交互中的复用程度[12] - Figure面临高质量训练数据获取挑战 硬件与供应链能力存疑[12] - 双方需解决能源效率、安全性及核心零部件性能瓶颈等实质性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