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将荒漠转化为绿洲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减少入黄泥沙量 [1][2][4] - 光伏治沙、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1][2][3][4] - 治沙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4年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4] 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并引入光伏治沙技术 [2] - 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植被养护依赖7至9月集中浇水 [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 [4] 资金投入与治理成效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66亿元2023年投入约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 [2] - 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2] - 黑赖沟区域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次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技术带来经济效益试验田300多亩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实现经济收益五六万元 [3] - 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员从3户增至15户推动梭梭苁蓉产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 [3][4]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4] 社会参与与青年返乡 - 返乡青年参与治沙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3][4] - 治沙工作代际传承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使更多牧民主动加入治沙合作社 [3][4]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2025-09-07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