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信贷风险现状 - 28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3家2025年6月末个人贷款不良率较2024年末下降 江苏银行 兴业银行 平安银行位列其中 [1][2] - 24家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出现上升 信用卡不良率呈现全行业上升趋势且未见拐点 [2][3] - 行业零售贷款不良率2025年二季度微降至1.27% 但平台合作类消费贷不良率高达12.37% 形成显著风险敞口 [6] 风险成因分析 - 经济增速放缓 房地产市场下行 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共同导致还款能力弱化 [2] - 信用卡客群下沉放大风险敏感度 住房装修贷 教育贷因资金用途监管难 收入波动影响大而风险较高 [2][3] - 平台合作类贷款存在"数据依赖陷阱" 助贷机构数据黑箱导致风控模型失真 [3] - 深圳数据显示房价每下跌10% 抵押经营贷逾期概率上升1.2个百分点 约15%贷款违规流入楼市 [4] 银行应对措施 - 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降低0.36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不良率降低0.06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降低0.26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不良率降低0.19个百分点 [5] - 平安银行主动压降高风险资产 信用卡余额较高峰时期压降超1000亿元 [6] - 部分银行采用总行领导挂钩督导 风险防控敏捷小组等机制化解风险 [5] 行业发展趋势 - 零售信贷风险压力或延续至2026年一季度 当前处于结构性释放期 [6] - 风控体系需转向非财务数据采集 广州试点通过用电 用工数据将小微贷审批通过率提升15个百分点 [6] - 科技赋能精准风控 B+C联动模式可降低获客成本30%以上 联邦学习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6][7] - 业务方向聚焦高价值客群 深化教育 医疗等场景化服务 从资金放贷转向价值创造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