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AI合成明星带货乱象频现 平台企业主动治理势在必行
每日经济新闻·2025-09-07 13:47
文章核心观点 - AI深度伪造技术被滥用于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活动,侵蚀网络消费信任,行业企业需主动进行前置化风险防控和伦理审查,将合规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 [1][2][3] AI技术滥用现状 - 社交平台出现伪造全红婵及其家人声音的AI合成视频用于商品带货,导致消费者受骗 [1] - 有服务提供实时AI换脸技术,价格仅为1280元即可在直播或视频通话中模拟刘亦菲、杨幂等名人面容 [1] - AI深度伪造技术迭代升级迅速,几近以假乱真,违法违规应用事件屡见不鲜 [1] 对企业的建议与行业措施 - 技术企业应在研发环节嵌入合规红线,例如对AI生成内容设置明确标识机制,从源头避免虚假信息混淆视听 [1] - 商业合作中需建立严格的名人授权核查流程,确保涉及名人形象、声音的AI应用获得完整合法授权 [2] - 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创作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其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并投入研发内容溯源和真伪鉴别技术 [2] - 平台企业应加强与同行、技术企业及监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行业规范,合力规范AI应用行为 [2] - 企业的主动担当至关重要,前置治理有望将合规成本转化为护城河,避免后期治理难度和成本大幅提升及社会危害蔓延 [2] 外部环境支撑 - 相关部门需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应用的法律边界和责任认定标准,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3] - 社会公众应加强防范,提升自身对AI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 [3]